【“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难忘的折耳根/刘志勇
说起折耳根,有着许多奇特的名字。陕人叫狗心草,只要看见它心形的叶片,你也会认可的。有人叫魚腥草,你尝了它的味儿,你也会赞同的。有人叫翻转红,你只把叶片翻转看背面就是紫红色,你也会点头的。有的叫它猪鼻孔,是说它的叶片正立看,有如猪的鼻孔状,你也会莞尔一笑。有的叫它狗贴耳,那是广东梅州一带人说像它像狗朵贴在了这种植物上。也有人叫侧耳根,因为它是互生叶,两侧的叶片如猪耳。更多的人称为折耳根,那是云、贵、川了,人们食用特别欣赏它的白色鮮嫩的根。要说它的学名: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Thunb),十有八九不知晓。
折耳根有个谚语:“折耳根是个宝,常年挖吃绝不了!”折耳根是个宝,可能不被许多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我六、七来岁的时候,在初秋青黄不接的缺粮时,母亲便叫我们两兄弟去挖折耳根。母亲把我们挖回来的侧耳根叶摘下来做菜,洗净的侧耳根叶,在没有油盐的时候也有吃的好办法,母亲在泡菜坛里舀一勺酸盐水,淋在侧耳根叶上,再拌几下,就是一盘佳倄了。然后,把侧耳根的根洗净煮来吃,又软又粉,真有点吃粉丝的感觉。这时,我认识侧耳根是个宝,是因为他救过许多人的命呵!
特别是那时的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粮食缺少,许多人靠牛皮菜当饭吃。牛皮菜碱性重,有不少人得了肿病,我的父亲也未逃出肿病之列,母亲又叫我们去挖侧耳根,给父亲煮汤喝。侧耳根消肿真是有奇效,父亲没有几天就消了肿。母亲还把这方法告诉乡亲邻里,好多人都远离了肿病。
新中国成立后,我上了学,才知道侧耳根在中草药谱中,属于清热解毒药类。它有健胃消食之益,也有清热解毒、养颜之效,还有消肿除湿,治疗痈肿、痢疾、疮毒之功。
后来我参军到云南的大理,部队开展对解放前后的“忆苦思甜”,就要安排半天时间大家去挖野菜,然后回来各自介绍不同野菜的忆苦故事,最后自己制作挖来的野菜,做成野菜餐,摆在一排长的条桌上,让不同民族的干部战士品尝。我的折耳根忆苦故事及野菜餐,却获得好评。我想其原因:一是折耳根吃用药用价值大,二是我母关心邻居,三是战士多为云贵川的人,折耳根对他们的父母及本人有同感。
小小的折耳根忆苦故事及野菜餐,却加深了民族团结,加深了爱国的热情,激励和平时期的战斗意志,让我终生难忘。
后来我回地方,在政府机关工作,或在学校教学时,我出差或参加全国的学术活动的机会较多,在休息之时,常去逛菜市,若有折耳根野菜卖,我就会买上半斤一斤的,在住宿处洗净,用开水燙一下杀菌,借盘装上,浇上自带的四川辣醬一拌,改改外地不适的胃口。同时,还会迎来不少餐客询问的目光,问是什么菜,在哪里买的。我会把这一切告诉它,包括折耳根性能与药用方法。如这在河南的郑州,在云南的昆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折耳根在我们“天府之国”成都的川西坝子,如今,可是一道上乘的美味野菜。在餐桌上很起眼,而且是十人见了十人爱。无论是餐厅、小店、农家乐,或是家庭便餐,它常是一盘打头菜。
川人为啥钟情折耳根?那是因为川西坝子得天独厚,土壤像油沙一样,肥沃舒松而又潮湿,气候温差小而温润,折耳根长得肥大而脆嫩。无论是田边沟旁,无论是山洼竹林边,只要是荫蔽湿润之地,就有它的领地。
尤其是春天,折耳根的嫩芽是菜倄中的精品,胖乎乎、白生生的嫩芽,像一根根微型的春笋,嫩脆多汁,只要把泥沙洗净,拌上豆油、香醋和红油辣椒,那脆生生地青香味在口中四溢,真是美妙极了。若是用侧耳根来作垫底菜,无论是夫妻肺片,还是凉拌鸡片,猪耳朵什么的,在红油辣椒中,那麻辣香脆的感觉,比吃山珍海味都要美。
到了夏天,折耳根的叶有些老气,就把叶摘下来晒干,当作为茶饮,它可是清热解毒良茶和良药,那些爱生疮毒、痱子的人,这侧耳根就是它的救星。
秋冬季节,折耳根的根和叶更为老气了,人们仍不嫌弃它,也常把老苗上发出的新叶摘下来拌菜,口感虽觉稍有些缠绵,但清香感更觉浓烈。尤其是用它的根来炖猪肘、猪蹄、鸡爪,那可又是一道滋补好菜了,侧耳根粉嘟嘟的,不仅是口感好,而消肿除湿的功也不可磨灭。
折耳根这野菜之宝,如今变成了川西特菜产业,许多大棚和家庭都栽种折耳根。折耳根的鲜品和干品大量上市,那干品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说句实话,侧耳根并不难种。用两元钱买上半斤折耳根的鲜根,剪成三寸长,揷在花盆里,可栽10余盆,不到两月就可收摘了。它不需要多少肥,只要保持土壤湿润,一年四季都可采摘。
说来也怪,我的孙女现已读大学了,她是最挑食的人,但她在家时,天天吃折耳根拌菜却从不厌倦。我凉台上栽的10余盆折耳根,想不到还满足了一家人的口福。
来川西坝子做客的人们,不要忘了品尝香脆可口而又解毒、养颜的折耳根哟!
作 者 简 介
刘志勇,男,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退休高级讲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军队、市级政党政机关、大学及中专工作及教学。出版专著与教材50余本,发表诗歌、散文、曲艺、歌曲、故事、学术论文、民俗、民族各类文1500多篇首。其发表文字约1500万字。获各类著作、文学等奖近百项。其有在《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的《哈达献给毛席》诗,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解放军歌、人民日报等10多个国家级出版社和10个国家级刊物刊载诗、词、文。并有历史叙事诗《月亮族之歌》在(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等单位发起的1994年“大美中国---千年目标传统美文征文”中的一万多件稿中荣获一等奖。退休10多年研究民族、民俗,发表这类文章300多篇,有30多篇在全国各地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