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巡回画派风景画研究 1

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中,俄罗斯巡回画派成为一支影响广泛的艺术流派。巡回画派的产生推动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走向一个高峰,使俄罗斯绘画在国际的影响力迅速显现出来。50多年里,俄罗斯涌出一批表现本土风貌及民族特色的艺术家。无论在人物画还是风景画方面,巡回画派的艺术家们都创作出了大量精彩作品。这种优秀画家群体涌现的现象在世界美术史中非常罕见,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就巡回画派的成因及风景画艺术进行探讨。

一、时代孕育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自1696年彼得一世改革开始,俄罗斯开始全面学习欧洲并逐渐欧化,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全面学习并力求融入欧洲。经历了200年的富国强兵之后,俄罗斯逐渐强盛起来。进入19世纪中期,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度,使俄罗斯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1812年俄法战争,席卷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俄国遭遇败绩。1814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来到巴黎,被推举为欧洲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此时的俄罗斯,本土民族主义热情高涨。文学领域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思想和文学巨匠,他们的活跃思想,使俄罗斯摆脱了一贯学习欧洲的状态,开始审视和思考俄罗斯自己的出路。这些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都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在痛苦的历史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强有力的使命感使俄罗斯民族的命运具有了一种悲壮色彩。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个方面,舞蹈、音乐及美术方面也都出现繁荣的局面,巡回画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情感的诉求是艺术突破的源动力

俄罗斯绘画艺术走向现实主义是个艰难的过程。

自18世纪以来,俄罗斯画坛古典主义盛行。其主要的绘画题材是神话(包括古希腊神话)、圣经和古代历史题材创作。沙俄帝国的皇家艺术学院垄断了重要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着重在绘画技巧,追求构图上的完美精致。通常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多种构图进行推敲,在技巧上娴熟,但缺少生气,远离民众,更无法反映现代生活。当时,现实主义被认为是粗俗鄙陋,描绘大自然的泥土之美被认为不雅。艺术学院在经费方面有国家作为后盾支持,为艺术家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但限定的神话历史题材,局限了创作的主动性。

1863年11月9日,在彼得堡皇家艺术学院发生了一件事,14名极有天赋的学生向学院理事会提出要求,希望不要根据神话中的预定故事(瓦尔哈拉神奥丁的盛宴)来进行创作,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和国家相关的主题。在遭到了校方的拒绝后,这14名学生愤然离开了学院,并组成了一个青年画家组织(彼得堡艺术家协会)。这些在俄罗斯艺术史上被称为“14人叛乱”的青年画家们,在1870年正式更名成立了“巡回画派”,并得到内政部长的批准。或许,这些热血的青年们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他们的这一行为,开创了俄罗斯美术的新局面,并在欧洲油画史形成巨大影响力。

这个画家组织于1871年在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大楼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共展出了16位艺术家的作品。1922年举行了最后一次展览,1923年,巡回画派结束。从1870年至1923年巡回画派存在了53年,共举办了47场展览,成为俄罗斯19世纪美术史中规模最为宏大且持久的艺术运动。

巡回画派成立之初,即以大量反映历史和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主要成员有: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苏里科夫、马科夫斯基、巴格达诺夫.别力斯基、阿勒黑波夫、谢罗夫、瓦斯涅佐夫、列维坦、巴列诺夫、库恩泽、萨夫拉萨夫、希施金、瓦西里耶夫等。其中萨夫拉萨夫、希施金、列维坦,库恩泽是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他们的风景画多以农村题材为主,与俄罗斯之前的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画面塑造上,都更接近生活。实践证明,他们的作品对于受众群体来说,比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更容易接近和理解。

三、巡回画派的幕后推手

提到巡回画派,除了艺术家们的努力外,更重要的一个幕后支持者不能不提:特列契亚科夫先生。今天的俄罗斯国家特列契亚科夫画廊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特列契亚科夫是一名商人,他从1856年开始收集俄罗斯的艺术作品,尤其专注于巡回画派的艺术家。他直接在画家工作室里购买画作,在巡回画派每次的展览中,很多画都有“特列契亚科夫收藏”的标签。亚历山大三世曾经想在展览上买一张画,但被告知已经被特列契亚科夫买下,国王问了三张画,都是同样的答案。国王生气的说“特列契亚科夫垄断了这些作品”。

特列契亚科夫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情怀的人,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每年在国外两个月考察博物馆,研究欧洲文化。特列契亚科夫拒绝被授予贵族头衔,只接受了莫斯科荣誉市民的头衔。他不喜欢与官员打交道,并避免与访问他画廊的王室成员会面。他曾严格告诉员工:“如果他们(指官员)事先告诉你们现在会有高级别的人来,就说我离开了这个城市;如果他们没有通告就来,就说我出去了,没有人知道去哪里了。”特列契亚科夫于1893年去世,去世前他将画廊捐给了莫斯科。1918年,画廊国有化,被称为俄罗斯国家特列契亚科夫画廊。

四、巡回画派风景画的美学观念及艺术风格

巡回画派的艺术家们突破陈规,将主体审美感受与社会现状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尺度,扩展了画面内涵。这些艺术家在构图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艺术视角层面,转向社会底层,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

1、巡回画派风景作品的审美共性——画面中的诗意与忧伤

追求诗意是巡回画派最主要的艺术特色。观看他们的风景画,无论是静寂的夜晚、牧归的黄昏、还是松林朝雾,无不如诗歌一样隽永沉婉,耐人品评。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认为“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诗歌”。巡回画派美学思想受到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认为追求真实的生活即是美,注重绘画中的抒情性与诗意。列维坦也主张“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景色才能反映俄罗斯人最真实的生活境遇,才能呈现俄罗斯大自然内在的动人之处”。

在巡回画派中,克拉姆斯科依是主要的组织者。克拉姆斯科依曾评价说:萨夫拉萨夫、列维坦和希施金是俄罗斯风景画的里程碑。

萨夫拉萨夫擅长描绘自然风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把俄罗斯绘画的文学性及深刻的抒情性融入到画面中,倾其一生都在描绘俄罗斯广袤的自然之美。他的画,就像一首首抒情诗,在抒情的同时,又有叙事特点。

图1 萨夫拉萨夫《 从莫斯科去玛资洛夫路上的风景》

他的视角似乎能够穿透大自然,洞察更深层的内涵。从荒芜的俄罗斯土地上,提取到最具有精神气质的自然感情。他崇尚“最美好的就是生活”的美学原则。1861年创作的《 从莫斯科去玛资洛夫路上的风景》(附图1),通过平凡的景色表现出了生命的张力,在俄罗斯风景画领域具有革新意义。前景是一个汲水的女孩,大风吹来身后的树丛随风摇曳;天空中乌云压境,暴雨即将来临。远处的教堂在一束光中圣洁而明亮,尖顶直插云端。两侧是广阔的田野和农舍,使画面更加空灵和悠远,蕴含着俄罗斯农村内在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内在写照。

图2 杜博夫斯基 《森林里的河流》

杜博夫斯基 是巡回画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之一《森林里的河流》(附图2)具有诗意绘画的典型特征。描绘了在河畔的森林中,近景几株疏朗的白桦树干,草地鲜花盛开,微风摇曳。中景处有一束阳光射入草地,因为远处密林的映衬,受光的草地幽幽散出金色的光芒。左边远景是河流的对岸,忽明忽暗的丛林逐渐远去。前后景别通过明暗变换更替的节奏,塑造了远近的空间关系,画面的阳光更加烘托了幽静神秘的气氛。整个画面就像一首诗歌,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画面中的那束光,如追光一样,将读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这片草地铺陈的舞台上。这种写实的画面,通过描绘俄罗斯常见的景致,传达出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除了追求诗意之外,他们的风景画中,还充满了一种忧伤内敛的气质。这和俄罗斯地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俄罗斯地貌非常广阔,有大面积的森林,气候寒冷。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中,多数时候都是阴天,且白天时间很短。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容易使人忧郁和伤感。

此外,俄罗斯经历了漫长的农奴制度,虽然在19世纪中期废除了农奴制,但农民的生活依然非常凄惨。当画家们把视觉的中心放到农村环境中,便以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来描写社会现实,其中的忧伤和无奈自然流露。

当时很多艺术家都出身贫寒,比如列维坦、库恩泽等人。列维坦15岁丧母,17岁丧父。他的青年时期极其艰难,常常处在饥饿中,并且无家可归。他曾一度陷入绝望之中,试图上吊,又两次想要开枪自杀,都被朋友救下。列维坦一直体弱,40岁就因病辞世。苦难的生活在他的画作中有着明显的烙印。在列维坦的笔触之下,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小路、依斜的木屋、枯木和冰雪初化的泥泞村落都那么引人瞩目,似乎有了魔力一般。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深沉和忧伤的情绪。列维坦在纪念老师 萨夫拉萨夫的文中写道“在最普通最平凡的景色中,力求寻找那种在我们祖国风景中被强烈感觉到的,和不可抗拒的作用于我们心灵的亲切,而又深深打动心弦和常常令人悲伤的特点。” 可见,画家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对人们疾苦的悲悯和对祖国爱恋的情绪如此浓厚与纠结,面对残酷的现实,却又无力改变,内心的悲凉不由自主地表现到作品中。

图3 列维坦《墓地上空》

他的名作《墓地上空》(附图3),描绘的是岸边高地上,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木制教堂,遥望着远去的河水,寂静无声,河中沙渚散落。 两岸是广袤的土地,天空中长云涌动。清风吹过,教堂前面的树丛随风飘摆,墓地上的十字架散落歪斜,似乎许久没有人来过。这张画的主题是关于生和死,正如《传道书》中所写:“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列维坦是犹太人,对于先祖所罗门所写的经文自是非常熟悉。又因着他自小苦难的生活,所以人生存在的意义在他的画面中成为了一个探讨的哲学话题。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一切的痛苦都来自于生命的有限和无限大自然的对比,面对大自然的壮阔,人类像一粒微尘如此微不足道,真是伤怀。无论中外,艺术工作者自是具有对世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能力,列维坦更不例外。所以,他在创作《墓地上空》时,一定长久地沉浸在这种无奈和忧伤的情感中。以至于百年以后,我们仍然能够从画面中读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与沉重。

图4 库恩泽《第聂伯河的夜晚》

风景绘画中另一张名作是库恩泽《第聂伯河的夜晚》(附图4)。画家5岁时,身为鞋匠的父亲去世,贫穷和饥饿经常困扰他。库恩泽15岁时,曾向风景画大师艾依瓦佐夫斯基学习,但这位风景画大师并没有看到库恩泽的天赋。当1880年38岁的库恩泽带着作品《第聂伯河的夜晚》在彼得堡展出时,引起了全城的轰动,整个彼得堡的人都来看这张画,队伍排成了几个街区。画面描绘的是第聂伯河在一片宁静的夜色中,农民的木屋透出点点灯光,夜空的层云中透出一轮明月,皎洁而静穆。最主要的是月亮的处理,画面中的月亮似乎正在发出清幽的光芒。库恩泽与化学家门捷列夫交好,在门捷列夫的帮助下,他才加入沥青调试出这种独特的颜料。细观这幅作品,除了被画家的高超技艺折服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在宁静月光中,昏黄灯光映衬出农家的寂寥与清寒。

在诸多风景作品中,随处可见画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悯和关爱,内心深处又有对民族的期盼。所以,诗意境界和伤感情绪的并存成为了巡回画派风景画家们的整体艺术气质。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