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骆村马灯威震江南水乡/万汝滨
轻风摇曳的荷叶溢出淡淡的荷香,恬静的村落让人心旷神怡。在蕴藏着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江南水乡陶辛,一直流传着骆村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晶——陶辛骆村马灯。
提起陶辛骆村马灯,这里的人们都津津乐道。270多年前,乾隆皇帝南下视察,当时江南各地一派欣欣向荣,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时局国泰民安,皇帝非常欣慰,并在酒席赞扬一番说:“下次再来能够见百姓的乐事就更好了……”陪同皇帝视察的鸠江知府大人骆邦植竭力拥护,即席保证下次让万岁满意。乾隆皇帝走后,江南各地掀起了冬闲娱乐活动的热潮,特别是骆氏子民,排练节目格外认真。当时就排出了旱地行舟、踩高跷、山歌对唱等,组成队伍,敲打锣鼓,深入村庄表演,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和赞赏。后来他们又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玩耍活动,特别是对极具观赏性的穿马灯情有独钟。多年的演出,不仅在服装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节目的内容上和演出前的宣传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一百多年岁月的积淀和演出经验的积累,骆氏五福堂的马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即闻名于芜湖、宣城两县。
马具用竹篾扎成骨架,按照不同“马”的类型分别蒙上不同颜色的布,在面部贴上、或用彩笔描绘眼、鼻、口等图案,装于演员的腰前,马臀装于身后,造型与装束恰如现实生活中的马。“文官”着长袍,“武将”穿盔甲配靠旗,头戴金鸡翎,下身穿红色绸裤,裤腿扎摇铃,脚穿镂空绣花鞋。文官武将,一手拎马头,另一手或执马鞭,或拿兵器,或摇蒲扇,以突出其身份特征。马灯角色都是按古装戏剧人物化妆扮演的,演员称之为角色或神角,装扮的“马”又叫“骑”,一般是17人,有的19或20人以上不等。人物都出自三国、宋朝等,分别是程军师、李晋王、穆桂英、杨宗宝、杨六郎、百花公主、貂蝉、吕布、赵云、孔明、黄忠、张飞、周瑜、刘备、关公、薛丁山、樊梨花、岳飞等;外加报马、两个车姑娘(皇嫂),两个推车小丑,八名玩“云”童子。马灯服饰为刺绣产品,或苏绣,或湘绣,亮丽富贵,豪华气派。
人们都说“三分灯七分神”。因此穿马灯首先要立祚。“立祚”就是请神,由几个兴家(即指此项活动的发起人)带上一张旧芦席,一根长竹竿,用表钱纸在竹竿上扎十三道纸马,带一只公鸡,四个碗,四双筷子,四个酒杯,一起到人畜少去的坟堆,用芦席搭起窝棚,竖立起竹竿,用鸡血滴在碗里,嘴里念叨着:“鲜血祭神,大显威灵;佑我子民,福泽乡邻;有人反对,不得安身。”叩拜完毕,燃放鞭炮,人即离去,此处便是神灵下凡之地。一旦祚立起来后,就得到了当方土地、过往神灵的认可和支持;如不兑现,那就会使神灵恼怒,将会造成民不安身,鸡犬不宁,甚至会有天灾人祸之事端。所以,跟神许愿后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大家都会谨言慎行,即使是不赞成这项活动的人,也只能将反对意见隐在心里,生怕口出狂言,冒犯了神灵,遭受惩罚和报应;即使平常轻佻耍横的人,也不再污言秽语。
一切准备就绪,即请来马灯师傅带领大家按灯谱规则,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马灯套路熟练后,择日请道士发觋,选择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灯堂以供奉神灵牌位。灯堂里放一张八仙桌,八个碗,八个酒杯,一壶酒,一壶茶,给神灵敬酒敬茶。再用三张方桌叠加起来,最上面放一把椅子。第一张桌上放供品,其余桌、椅供放神灵牌位,灯堂两侧悬挂对联:“马行千里创伟业,灯光万丈展宏图。”安排年纪大的人护堂,严禁女性,牲畜进入。
发觋一般安排在子夜。演员们头天晚餐后来灯堂化妆。“马”分两旁站立,道士作法,多是祈求祝祷之词,如“神恩浩荡,圣德昭新,凡有祈求,必蒙感应……”道士每念出一个信士的名字,座场就响一次。供奉神灵牌位时,每说出一个神灵的牌位,大家都得异口同声附和着:“供位,供位”。几个小时下来,众“马”都已疲惫,有些“马”甚至出现晕眩和呕吐,这现象恰被道士所利用,说神已经显灵。发觋是马灯祭祀菩萨的重要环节,所有扮演的角色都化妆对位。道士祝祷词的内容既有祈祷神灵保佑的一面,也含有时代气息。这正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也不断进行创新和融入时代精神。
法事后,行场锣鼓家伙响起。师傅将已准备好的公鸡鸡冠掐破,绕灯堂一周,将鸡血滴落在众马头;最后来到关公面前,拔几根鸡毛沾上血,粘在关公的大刀上。此举称为“剑鸡”,意为一切因不周所造成的闪失或灾难,通过“剑鸡”得到改善和纠正。
“发覡”结束就开始朝香火。行场锣鼓开道,座场锣鼓殿后,挨家挨户去各信士家,并有专人在信士家门楣上贴符,意为降福于宅,驱恶辟邪,各户放鞭炮迎送。天刚蒙蒙亮,整个村庄都被烟雾笼罩,既有鞭炮的轰鸣声,又有锣鼓的铿锵声,那情景,似仙境而非仙境,非人间却在人间,确也让人流连忘返。朝完香火后,马灯即出村演出。每匹马都有一马夫照应,马夫们手拿旗帜间隔在马匹队伍里。外加随从人员,多时整个队伍有近百米长。彩旗猎猎,“马队”丁当,蔚为壮观。
马灯出演时,首先派员“刷报子”即打灯帖。按照灯帖的路线依次到各地表演。马灯表演方式丰富多彩,主要是依照灯谱进行队形变化,场面十分壮观。表演形式多以列阵、演武为主。最简单的灯为“八盏灯”“单破篾”“虾子戏水”“双破篾”;较大的灯有“穆桂英挂帅”“古铜钱”“大摆龙门阵”“跑出台”“午朝门”“双龙戏珠”;舞蹈形态有“四马亲嘴”“八马亲嘴”“十六马亲嘴”“乌龙盘锦”。在锣鼓的配合下,只见场上灯手们飞马扬鞭,沙尘起处,刀枪撞击,锦旗飞扬,就像是一群马队从远处驶来。最为精彩的,要算是充分表现枪棍技艺与武术功底的赵子龙“跑单马”,以及场面人多,并有故事情节的“五马破曹”。此外,还有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穿插伴舞,称“八家云”。他们在开场锣鼓后,手拿为天兵天将造势的“云朵”先后组成“人口平安”“天下太平”等字形,别有意境。现在,有的领灯师傅大胆改革、创新,打破老套路。如:先出场的有八位童子玩云,很吸引人;“四旮亲嘴”改为“三马亲嘴”;“车姑娘”绕“八字”,后跟关公手提晏月刀护驾、护卫皇娘,紧合粗犷锣鼓点,狂奔数圈,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声。
大灯一般是在吃“灯酒”的村子里才表演;至于“四马亲嘴”,则是每个村子都必须演的,因为此则灯意味着驱邪避讳,它可以将因神灵经过而造成的污秽之物统统带走。
演出时还要根据该村礼的厚薄、村的大小、亲戚情分等因素安排节目内容。一般演出时,亲戚们都会单独接待,即使装马的是晚辈,也会礼敬三分。有些亲戚厚望的村子,会主动送来邀请函,并备好酒宴,等待马灯光临。马灯酒宴有别于普通酒席。“马”是不可以直接去搛菜的,他的面前专门备了一个碗,所吃的菜有马夫根据他的眼神暗示搛到碗里,若吃不完,由马夫帮助吃完。在人家里,所有马是不可以开口说话的。
过去玩灯一般为十天至半个月,现在则依实际情况而定,玩灯结束就圆灯。圆灯那天,所有马匹去各家各户朝香火后,尽兴玩出所有套路至“子时”。表演结束后所有人员聚集马灯堂,由道士再做法事,口中念念有词,祷告祝愿,接着绕村一周,族长、村长熄灭香烛,撤除香案、神角退神、卸装、放鞭炮、跨火堆,放各路神仙归天。各马手捧神灵牌位,来到野外,将手中之物集中焚烧,卸妆,叩首。马儿回家途中不能说话。据说最先回到家的马儿必定会娶妻生子,有洪福相伴,因此所有马儿几乎狂奔回家,都想争个第一,并保持三天内村中不响锣鼓,至此一场马灯就圆满结束。
骆村马灯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增添了节日喜庆,唤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年味。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形式还是道具用料上都有所创新,表演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如今也增添了时代气息,贴近民众的生活,如“众马闹春”“今夜星光灿烂”都是当今新的表演节目。
作为骆村马灯的传承人,骆崇月和骆德荣对马灯情有独钟,痴情不改。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骆村马灯,他们积极与镇文化站联系申遗,2016年4月,骆村马灯已被芜湖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崇月和骆德荣也分别被芜湖市文化委公布为县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2月12日
作 者 简 介
万汝滨,男,安徽省芜湖县人,汉族,1946年12月出生,双专科学历。1968年3月入伍,1987年1月转业到芜湖县文化馆任副馆长。中级职称,省、市群文学会会员,市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顾问,县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会员。
《关于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获全国征文优秀奖,同时获省、市征文一等奖;《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繁荣》获省、市征文二等奖;《充分发挥文化辅导员引领群众文化的作用》、《浅谈群众戏曲之发展》获省、市征文三等奖;《读书之乐》获全国散文三等奖;诗歌《家乡的野蔷薇》荣获全国第四届“炎黄杯”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金奖;另有十几篇文章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同时有十多首诗歌刊登在芜湖日报文艺副刊。2016年11月出版散文选集《岁月留痕》。
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由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州官窑艺术总监张辉(电话/微信13526260505)提供奖品赞助
各奖项及入围奖皆颁发“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金奖”证书,证书不标注名次。为使获奖者享受获奖的荣誉和成就,本届获奖名次在“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文作者交流群中通报,在新媒体《行参菩提》刊登。
征文时间:自2018年元月1日起至2018年6月30日止。
稿件处置:选出优秀的征文作品刊登在新媒体《行参菩提》【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栏目的,读者打赏不再返还,作为本届征文行政管理费用使用;稿件达不到征文要求的,会列入新媒体《行参菩提》非征文栏目刊出。
重要提醒: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评出入围奖和等级奖;获得各奖项的作品,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
征文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