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发现的美商中国营业公司老字招

南京路步行街的东拓和改造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近日,在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东北转角的原星火日夜商店的改建工程中,在拆除外墙附属物时,施工人员意外发现有黑底白字的英文字招,仔细核对,是“CHINA REALTY Co.LD”这是旧上海主要的房地产公司——“中国营业公司”的英文名称。
中国营业公司字招,在江西中路、南京东路三个门头都有,全称为“CHINA REALTY COMPANY LIMITED ”
2000年,星火日夜南京东路店开业
江西路东望南京路,左侧的房子就是现在的星火日夜商店
1948年5月15日,金都证券号迁入南京路一七二号(江西路口)
1980年代,原址又改为源诚食品店
我先来介绍中国营业公司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朝战败而告结東,次年,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震惊,随之,中国掀起了一股变法维新的浪潮,在全国出现了投资建设铁路的高潮,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1897年5月27日,盛宣怀以大清国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头品顶戴太常寺少堂的头衔与比利时国代表马西・海沙地在武昌签订《卢汉铁路借款合同》,合作建设从北京卢沟桥至湖北汉口的铁路。建设、管理、经营铁路必须有专业的人才,于是在《合同》签订之前,1896年盛宣怀就未雨绸缪在徐家汇圈地创办“南洋公学”,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8年聘南京文汇书院校长、美国人福开森任校监,也就是校长。早在1860年,租界当局协同清军镇压太平军,筑了一条从静安寺通往徐家汇的便道,叫做“英徐家汇路”,相当于现在的华山路,这里偏离市区,属于郊野,行人稀少,也没有人负责管理和养护,当战争结束后,倒是每年会有侨民在这里举行“散纸赛马”,所以,这条名为“英徐家汇路”的马路只是一条较长的乡间小道,路况极差,而且沿这条路从静安寺到徐家汇还绕了一个大圈子。
英界徐家汇路,1860~1864年间为防御太平军而建筑的“军路”,1921年改名海格路,1943年改名华山路。
福开森( 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是位“中国通”,自取中文名福茂生。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牧师家庭,1886年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即来中国,在南京设立汇文书院,任校长。他也是上海美商慎昌洋行的大股东之一,1899年又从英国人手中收购《新闻报》,该报是与《申报》齐名的中国三大中文报纸之一。他的职务和头衔很多,而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时,他又是以“三品顶戴”的头衔代表清政府与租界方签约的,可见他在中国、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报人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福开森路名称之由来》中讲:
该路系美国福开森先生所建筑。先生于西历一八九七年游历中国,道经沪上,为南洋公学督办盛杏荪聘为该校监院。先生以南洋公学附近交通不便,乃独捐银筑马路一条,自姚主教路起至善钟路相近为止。造成后,初无确实名称,后经该处居民即以先生之名为路名,谓之日福开森路,至今未之改云。
这条路是福开森出资筑的,当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福开森路,1914年华山路以东的区域被划进法租界,就正式把这条路命名为福开森路,这也是法租界唯一一条以美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

修旧如旧的武康大楼,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实际上,外国人要在中国地界筑一条马路并不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福开森再富裕,也不至于花大钱无偿地去筑一条公共性的道路,实际上是有其商业和经济目的的。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公共租界的原面积从10606亩增加到32110亩,一下子增加了21504亩,也就是讲瞬间增加了2倍,至少在新租界里有许多还没“永租”的廉价土地等待“永租”或转移,而福开森还是公共租界扩张的当事人,清廷聘用的高官,于是他私下组织上海的美国侨民争购土地,并于1902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营业公司”,1909年向美国特拉华州注册,英文名 ChinaRealty Co.,Ltd.,1925年又根据美国在华商务章程,起外国名字为 China RealtyCo.Fed.Inc.,U.S.A.,中文名照旧,早期地址在英租界南京路27号(江西路转角),后来就迁到四川路290号(去年这里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机关所在地,当然,旧房早已被拆除重建了)。中国营业公司初建时,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工程处职员、美国人雷文(F.J. Raven)任董事会执行董事,另一位叫爱滕姆司(W.A.Adams)的任经理,雷汲翰任买办。
中国营业公司
realty就是不动产、房地产,中国营业公司主营业务就是经营地产、房产、放款、抵押、测绘、营造等业务。初创时核定资本100万两,但实收不足30万两。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地价上涨幅度较大,即使偏离市中心区的虹口美租界的土地也已涨至每亩几千两,资本不足的中国营造公司是难以通过屯积土地来发财的,他们只能利用自己与工部局的人脉关系,“永租”土地,然后就以高于“永租”价的价格出卖,从中获取利润,就是充当“掮客”,代理土地买卖,根据当时行情, realtor(房地产掮客)完成一笔土地买卖就可以获得10%或以上的佣金,如今已难以知道中国营业公司创办之初“永租”过多少土地后倒卖,代理过多少土地买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五年以后他们的资本就超过了100万两,到1930年核定资本就为800万两,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南京路四川路南望。远处左侧最矮的房子就是美商中国营业公司楼。已拆除。摄于1949年
南洋公学选址在偏离市区的徐家汇,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大面积的校园,而偏离市中心的农田的价格便宜得多。当时只有“英徐家汇路”可以从静安寺到徐家汇,“法徐家汇路”从斜桥到徐家汇,这两条都是破烂不堪的烂泥路,而且都绕了一个大子,于是中国营业公司动出了一个脑筋,就是由任南洋公学校监的福开森出面,由他出资筑一条由“英徐家汇路”直通学校的马路,以改善交通,缩短从市区到学校的距离,此事当然得到盛宣怀的支持,在盛宣怀的帮助下,福开森和中国营业公司就顺利地圈进了沪西中国地界的不少土地,一部分被筑成“福开森路”,而更多的土地就成了他们的产业,这些土地以后也大多转手,现已无从知道当初中国营业公司在沪西圈进多少土地,具体在什么位置,但有一块还是有据可查的,那就是今天兴国路与华山路转角的兴国宾馆。这块土地约2.5公顷,20世纪20年代中国营业公司以广告的形式寻找客户,与客户商谈后再确定建设方案,后来英商太古洋行愿意租住这里,于是这里也被叫做“太古圈”( Taikoo Circle),中国营业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建造了多幢豪华住宅,其中靠华山路的1185号和1193号(原海格路695号和727号)分别是太古洋行主管罗克(W.Hock)和工程部主管詹姆斯・李(LeeH.James)住宅,园中最大的建筑,即兴国宾馆1号楼规定为太古洋行伦敦总部驻上海首席执行住宅,1936年的住户是米契尔(G.E. Mitchell)。
中国营业公司早期主营地产买卖,他们曾“永租”或买进大量的土地,但大多转手卖出,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上海的地价普遍上涨幅度较大,再买进土地自己营造经营显得艰难了,而20年代也是上海房产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许多房地产投资商不具备经租能力,于是,中国营业公司的主营方向改为经租,代理万国储蓄会、哈同洋行等多家公司的房产经租。有统计,20世纪30年代,其代理经租的房地产二百余处,涉及的公寓、弄堂房子、铺面数以千计,是上海实力最雄厚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最早的中国营业公司在江西路西侧的南京路,坐北朝南
还是回到星火日夜商店发现的中国营业公司字招这件事情上。实际上,与现在一样,上海有许多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的房子或大楼,提供出租,许多公司没有自己投资建设的的公司楼,是租用其他公司的房子或办公楼经营。在一张历史明信片上可以发现,中国营业公司在南京路江西路西的坐北朝南的门面房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南京东路200号,1907年登记的地址是江西路24号,1920年登记的地址为“南京路27号(江西路转角)”,这两个地址是一个地方,就是现在南京东路江西中路转角的星火日夜商店的那幢楼。我还找到一张拍摄于民国初年的老照片,这幢房子与现在的星火日夜商店的房子基本一致,在一楼的屋檐下,清晰可见中国营业公司的英文字招“China Realty Co. Ld.”,这应该就是现在发现的字招。据我所知,从四川路到江西路的南京路北侧的房子都是哈同洋行的产业,约建于20世纪初,南京路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约1922年,哈同计划拆除重建,可是,拆除重建的建设周期太长,算来算去不划算,于是决定改建,就是在二层的房子加建一层,如果你仔细辨认,可以发现,这幢二层房子就是现在的星火日夜商店的三层房子。
中国营业公司搬到了南京路江西路东北转角,李圣恺收藏
1947年地图,中国营业公司公司在四川中路290号。
以前,南京路的不少房子,底层作为商铺,楼层作为办公室或住宅使用,如今,这幢重建加过层的老房子应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果作为商铺使用,建议更换结构,提高承重,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可收拾。

关于老上海,薛老师还写了这些:

  1. 上海曾经是酒乡,未必是渔村

  2. 民国时期的中华体育协进会

  3. 外滩曾有两个海关

  4. 上海何时从“上海县”变成“上海市”?

  5. 愚园路上没愚园?这座花园为何与张爱玲有所交集...

  6. 衡山路高安路一带叫做“圣乔治”

  7. 牛庄路、芝罘路、牯岭路......英租界老马路故事

  8. 沪谚沪语:轧户口米

  9. 上海俚语“淘浆糊”出自麻将术语

  10. 北外滩的扬子码头

  11. 从“人和馆”到“老人和”

  12. 上海话里的“十三点”

  13. 复兴西路193号“房科院”老房子的故事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