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史话】义乌南蜜枣(二)
二、南枣
⒈综述
南枣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要大台盘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铛灰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枣、烂面少许。”
义乌可考南枣的历史,是在明代。华溪人、三溪之一的虞守愚曾用南枣“治走马牙疳(走马牙疳:以牙龈紫黑,腐败溃烂,甚则穿腮破唇,龈脱骨暴,进展急如走马,病势速而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方,其效如神。干姜、南枣(各烧存性)、枯白矾,上各等分为末,敷之即愈。”
义乌南枣在清初成为贡品,“枣:邑所产呼南枣,疑即安邑鸡心御枣。弘景未见,特苦,采办,今始详革。”〔(康熙)《义乌县志》“卷之八”“土物”“十五页”〕。
“枣:邑所产呼南枣,实大而核细。”〔(嘉庆)《义乌县志》“卷十九”“土物”“二十九页”〕。
“义乌所产为南枣,功力远逊,仅供食品。徽人所制蜜枣,尤为腻滞。”〔1985年8月中国商业出版社第1版,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枣”“69页”〕。
“枣:邑所产呼南枣,实大而核细。产地当首推东乡,余三乡至多处亦有。合都岁值银数千圆者,故邑之枣商名驰苏沪。”〔(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
实例:锄经堂
锄经堂座落于义乌市北苑街道柳青一村,锄经堂是云川公杨思堆所建。嘉庆元年奠基,落成于嘉庆五年左右。云川公主要经营“当店”,相传兴旺时开有五爿当店,金华、东阳、浦江、义乌城里和柳村,还经营火腿、南枣,蜜枣、红糖等,主要在苏州开店。所以云川公财力雄厚,所建锄经堂富丽堂皇,至今保存完好。
锄经堂
义乌“吴聚懋号”南枣牌记
“南枣:为义乌惟一之出产,其采晒以处暑节后为得时,又另一种为野枣,较南枣略小,制以蜜为蜜枣。”〔(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八册”“物产”〕。
⒉加工方法
“南枣(《一统志》曰:膏枣):南地鲜甜肥,枣汤中微煮,入稻秆,藉筐莒中,覆盖一宿,晒干复蒸之,红而肉厚,小甜枣藉桑叶蒸熟晒干,纹细而红。”(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六”“二页”)。
南枣之制造
南枣之制造,原源巳早,今已驰名,世人皆知矣。目下所施之制造,仍系祖传法技,墨守成法,少有进步。其劳力之耗费,出品之缓慢,成本之浩大,不言而喻矣。近年以来,物价高涨,损亏成本,概属常事也。
Ⅰ 元红制造法:
1.原料:宜用大枣,其他小形品种,均非所宜。因大枣果肉肥厚,汁少,形大,全部以紫红色为佳。则制成之元红,非常肥满而艳丽。
2.择枣:其枣未成熟,或开裂,或经鸟啄虫蛀,或小形异品者,均应剔除。
3.洗枣:择後之枣,投入桶中,注以水(水先入桶中亦可),用手搂拌,除去皮上之尘埃或其他不净物。然后倾于有眼箩中,沥干之。
4.泡枣:将洗后沥干之枣,放入灶锅沸水中(锅:铜铸。直径二尺四寸,锅口上附有无底木桶,桶高约一尺五寸),每次约需水量四五十斤,加温待沸后取出。
5.干燥:枣经泡后,铺于竹簟上,晒于日光下,每晒一日,则须火烘一次。其烘法:乃将枣铺于枣床,床系长方形,四周为木,中为竹簾,簾下串有横木。床长一丈二尺,阔六尺,上盖茅扇,所谓茅扇者,系稻草打成,其大小舆枣床同。床下用土砖砌成火灶,燃以木炭。另於灶上,覆一铁锅,使热气散布均匀。如此经火烘三四小时后,取晒一天,再行火烘,晒之使干。若遇天雨或欲早日乾燥完成者,则可继续以火烘之。
6.干度检验:枣之干度,颇为重要,充分干燥者,因属有损品质,不足者,贮藏亦不能耐久,故以适度为要。普通干度检验法,乃以手扪之或目视之;富有经验者,一视或一扪即可知也。概言之,生枣重量与干枣重量之比,为三比一,此适宜之干燥度也。
7.分级:干枣铺在席上,再依其大小而分上中下三级,此时应注选取大小均一整齐之枣,凡外皮破裂或形状不整者,须剔除之。又未达适当干燥度之枣,易生青霉或白霉,不能久藏,亦须留心检出,勿使混入。
8.包装:以特制之木枣桶,高约一尺七八寸,口径约一尺四五寸,桶底填以粽箬后。装入干枣,秤定其量(通常百斤),覆以粽箬,桶盖封后,再将盖上之横木锁起,封着纸条。
9.贩卖:包装既毕,即可贩卖。但于贩卖前,须在桶外注明商标和等级,以利贩卖。
Ⅱ 冲红制法:
冲红一名做红。制造步骤和方法,均与元红相同,惟于泡枣工作时有异耳。其泡法乃用小箩,箩系竹制,高约一尺四五寸,径一尺三四寸,眼孔一寸左右,放入沸水锅中,以木勺取枣(约四五斤),倾入此小箩中(枣先投入小箩后,再入沸水锅中亦可),加温待沸后,即连小萝取出,将枣倒入无眼之篾箩内,密闭二时许。然后铺于簟上,就日光晒五六小时,使其水分干燥,转变外皮之色泽。而后再置于有眼箩中,浸入冷水一次后,再放人沸水锅中(每次数量比第一次可增加十倍),煮沸后取出。其后依照元红制法,干燥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学会编印《园艺》“第三卷”“第五期” “299页”“黄庆裕《浙江义乌枣之加工》”
民国十八年(1929),在“西湖博览会”上,义乌龚振昌特别南枣获特等奖,龚和顺南枣获优等奖。〔(民国)《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
“出境货:有火腿、南枣、毛猪、腌腿、蚕丝、蜜糖、黄蜡、白蜡、皮油、靛青等。”〔(民国)魏颂唐《浙江经济纪略》“义乌县”“三二七页”〕。
民国二十一年(1932),义乌输出商品中,其中南枣为2000担。〔(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一O八(乙)页”〕。
?民国二十六年(1937),义乌南枣产量达到440吨,蜜枣产量达到480吨。
民国二十八年,全县产南枣1万担,蜜枣2000担;
1938年全县产南枣100吨,蜜枣250吨。
民国三十五年,产南枣8800担,蜜枣800担;
1946年共产南蜜枣480吨,南枣440吨,蜜枣40吨。。
“南方枣中佳品是浙江义乌南枣。”〔1981年7月工商出版社第1版,黄震尧、陈明希编《中国名产》(第一集)“枣”“11页”〕。
南枣“日吃三个枣、一生不易老”,这民谚在义乌流传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