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民】零 工
天还没亮,白丁旺就起来了。他草草地洗罢脸,用电壶里面的水把保温杯灌满,从馍笼里抓了两个馒头,装进布袋里,就蹬上自行车,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目的地是县城中的人市,那里好长时间以来都是狼多娃少,稍微去迟一些就找不到活儿干了,只得在家里歇息一天。白丁旺歇得起吗?头上有八十来岁的双亲,需要打针吃药,身后有正在上学的儿女,花钱就跟揭纸一样,恨不得家里有个印钞机。他像一头负重的老牛,如果不向前挪步,生活的车辆就会停下来。
晨曦初露,马路 宽阔 而平坦,两边高高的灯柱上闪烁着乳白色的路灯,不管有没有行人,都忠于职守地照着。像两串平行的珍珠,一头伸向城里,一头连到坝上。路灯纵横交错,慢慢地被东山背后将出而未出旭日夺走了光芒。象棋布一样的街道,为扩建城区搭好了架子。豪华的楼房和草绿花红的公园点缀其间,现代化的城市便呼之欲出了。
路旁的景物慢慢清晰起来,数不清的塔吊伸出长长的手臂,左右摇摆着,把成筐成筐的材料轻轻地抓起,熟练地放到需要的位置,到处是建筑机械的轰鸣。戴着头盔,穿着沾有灰砂的建筑工人,三五结伙地向工地走去。长期的风吹日晒剥蚀了他们的青春,给姣好的面容涂上一层淡淡的黑红色。正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现代化的都市。用自己坚硬的脊梁,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
正在疾驰的白丁旺突然停了下来,他把自行车撑在路边,深情地注目着眼前这片工地。他家的五亩责任田原来就在这儿。现在虽然早已挖成深坑,正在一层一层地往上打地基,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但他闭着眼睛都能摸到它的方位。那块地他太熟悉了,每寸泥巴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每颗土粒都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像悉心抚育的儿子一样,和它建立了血溶于水的感情。
这块地位于离南坝一公里远的广袤平原上,土质肥沃,浇灌便利。他种了四亩粮食作物,一亩蔬菜。收获的小麦玉米除留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外,每年还向国家缴售六千多斤余粮。那一亩蔬菜更是棵摇钱树。栽种着花白,韭菜,茄子,西红柿,辣子,豆角,西葫芦,黄瓜,白菜,萝卜等等等等。科学种田,间作套种,一年收四五茬。每天太阳还没露头就摘菜,七八点钟带上两老笼进城叫卖,不到十二点就腰里装着钞票,脸上挂着笑容回来了。这块地好像聚宝盆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了他们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宝贝。可是今天,它却成了别人的孩子,将要被高高在上的玉宇琼楼,无情地地踩在沉重的脚下。难见天日,永世不得翻身。
白丁旺擦干了辛酸的眼泪,一步三回头地跨上自行车,加快速度向城里赶去。
前进路和胜利大街交叉口东北角的人市上已经来了不少的人。有男有女,年龄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风尘仆仆,土里土气。他们大多骑着半旧不新的自行车,车头上挂着馍口袋,衣架上有的带有锨,镐,有的带有木泥工工具。这会儿或屁股下垫份旧报纸坐在路沿上,或一手拿着干粮,一手拿根大葱,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送,或口叼烟卷,或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人聊天,但都望眼欲穿地等待着雇主,等待着他们的衣食父母。
他们没有较高的文化,只能干一些苦力活儿。外出打工过了年龄,被厂家拒之门外,所以挣不了固定的较高的工资。为生活所迫,只能到人事上碰碰运气,有机会了赚个百儿八十。
远远地来了一位雇主,上市的人们像铁屑被磁石吸附一样地围了上去,稍时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急不可耐地举着右手,高声大气地喊着“我去,我去”,雇主借机压价。上市的人们没本钱讲条件,只要雇主选上,那就天官赐福了。毕竟挣几十块总比闲在家里一分钱不挣强。
像久旱的田禾盼望天降甘霖一样期盼着,可是雇主恰如吝啬的雨点,落上三两星又晴空万里了。人市上被叫走的打零工者不多,剩下的还在焦急的等待。他们边等边拉家常,“有哪几亩责任田的话,咱也不吃别人的眼角食了,有一线之路,谁愿意看人的眉高眼低。”一位四方面庞,黑红脸堂的人愤愤地说。
“谁叫你那会儿把责任田交了出去,现在后悔迟了。”穿旧中山装的大叔说。
“你老哥站着说话不觉得腰疼,那能由得了人吗?那个时候人家没黑没明地纠缠,霸王硬上弓地示威,人心惶惶。谁还敢再鸡蛋碰碌碡!”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国家不是付给你们好多征地款吗?”一位原上的老哥说。
“死水还怕勺舀呢,那点钱总有用完的时候。再过十几年二十年以后,子子孙孙该靠什么生活呢?“一位粗粗笨笨,虎气生生的中年妇女说。
“不是每月都发一些生活补助吗?”
“开发区那儿有,咱们这里有没有弄不清楚,反正我没见过。他妈那个沟子......”
“大妹子哩些,说话注意点。”
“有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我说的是实话,谁还能把我的舌头抽了不成?”
“听说中央开了会议,重提共同富裕,说要实行第三次分配呢。”
“但愿如此,真正那样的话,一般群众的福气就要来了。”
·······
准备打零工的人还在等待着,从八点等到九点,等到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眼看太阳偏西了,这才揣着失望,没精打采地离开。白丁旺没有立即走,他绕道自由市场,拣便宜菜买了一点,这才像霜打了一样向家里走去。
作者简介:王华民,1948年2月生于华阴,1959年迁入临渭区(原渭南县)蔺店镇。退休公务员。曾在有关刊物,平台上发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