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

说到中国的宫廷,后官,人们必然会联想起那些在宫廷内外上下来回奔跑的不阴不阳、似男非男的太监。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

在朝鲜,直至李王朝(1392-1910年),末期也与中国—样有着太监。不过,中国的太监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于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

关于太监的这些活动,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文书中已记载。西汉(公元前206-208年)以后的各个朝代的正史、野史也都有详尽的记录。不仅如此,在有名的小说和戏曲等文艺作品中有针对太监的描写,在地下出土的陶俑中也有形态栩栩如生的太监俑,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都与太监的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直接有关,但是,在古代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封建帝王和学者认为应该根绝太监,恰恰相反,认为太监是宫廷中不可缺少的人,只是必须限制他们的权力,不允许他们染指政治。

例如,宋朝著名学者司马光(1019—1086年)在《资治通鉴》中曾叙述过,太监不应全废,应降低他们的地位,严格惩处他们的不法行为。被誉为“东方的罗素”的中国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年)在《明夷待访录》中虽然评述了太监的罪恶,但他提出的主张与司马光大同小异,也不主张全部废除太监。

太监原称宦官。宦官的”宦”字,根据《说义解字》的解释,它足由“宀 ”和”臣”两个字拼合成的会意字,其原意是“仕”和“学”两字,而“宀 ”意为官厅,它和”臣”字合在—-起是指学习侍奉君主的人,即见习官吏,转其意指一般官吏,以后专称被净身在宫廷使役的男子。他们冠以“宦”字,是从印度语“哥傑”的音详而来的。13世纪末,印度有许多净身的人来到中国,因此就用印度语中的读音,再找一个与其读音相似的汉字“宦”。这种情况在将印度语译成汉语的佛教典籍中是很多的。

纵观历史,与太监无关的王朝是没有的。但是,这不是一个人的罪恶,而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产生的罪恶。历代统治者不但不禁止太监参与政治,反而走到反面,依赖太监,从而不能废除太监制度,这是谁也意料不到的。

在古代统治内部围绕权力和财产的斗争中,太监是一种特殊的力量。他们是个特殊的集团和政治势力。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他们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往往站在黑暗势力的一边。

可以这样说,太监是黑暗的封建专制王国的产物,同时,太监集团本身也是一个黑暗的封建专制王国。数以千计的普通太监对手握实权的太监头目唯命是从;新进宫的太监必须拜老太监为师父,甘愿受其驱使。普通太监如果有过失,轻则挨打,重则处死。在他们的头上压着沉重的等级制度,颈上架着宗法的枷锁,他们不仅是君主集权下的奴隶,而且还要受上层太监的压迫。他们终身为奴,一生一世见不到阳光。

在太监中,仅仅只有一小撮太监鸿运高照,能跻身于统治高层,作为封建专制的统治者,极尽恶虐横暴的能事。手握实权的太监,由于权势欲、财富欲的不断膨胀,势必会造成一系列内讧、谋杀等争斗,在历史上留下肮脏的一页,从而使太监臭名昭著。

对大多数太监来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在结束那种可有可无的生命以后,将成为一堆枯骨。因此,人们在厌恶和憎恨太监时,也不能把全部太监都看成是罪恶之人。

虽然,在手握实权的太监之间会产生内讧,但是当要取得某种利益时,又会使整个太监集团结一致,即侵犯到全体太监利益时,他们会发挥出令人吃惊的凝聚力,一致对外。当然,这也并不局限于太监,太监因为具有“特殊性”的一面,所以这种倾向特别强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