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
3月的一天下午,在杨浦宁国路参加政府采购评审项目结束后,见时间还早,便乘公交车来到附近的杨浦滨江一游。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约15.5公里。整个分为3段:杨浦滨江南段(杨树浦路段)、杨浦滨江中段(复兴岛段)、杨浦滨江北段(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段)。
杨浦滨江的贯通,重要的有这两阶段:2017年10月,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码头沿江约2.8公里岸线贯通。2019年9月,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开放。至此,杨浦南段滨江5.5公里全部打通。世界仅存最大滨江工业带重焕光彩。
1869年,黄浦江江堤上修筑的杨树浦路,拉开了杨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纱厂、船厂、电厂、煤气厂、制皂厂…等一大片工业建筑在杨浦滨江周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包括之后一百多年沿江密布的工厂、仓库、码头等。
如今滨江前的马路上,还处在整修阶段。两层石库门房前的马路路面凹凸不平。
沿广德路进入滨江。一行人推着自行车,驮着一捆木板走在人行道上。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还在这里施工。
此处滨江有观光车C线,从广德路到腾越路。这是黄浦江滨江旅游线路做得最好的区域。
这里是原国棉十七厂。前身是日资裕丰纱厂,其厂房是日式“锯齿形”房顶,如今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滨江入口处,有徐震艺术家用石膏和树脂,古希腊哲学家的头部雕塑,胡子部分被放大并倒立在空间里,表现“山”的系列艺术作品。
芦苇草烘托着昔日百年工业厂房,沧桑浓重。
江面辽阔。几艘船停泊在小型的码头上。
标有“通银11”字样的轮船蓝色船体,上部白色建筑。
不时有水鸟掠过江面,飞向天空。
对岸浦东江畔生机勃勃。
老厂建筑前是滨江。前面是已油漆一新的烟囱高高竖起。
1920年代,杨树浦发电厂在当时是远东第一大发电厂,发电厂的105米大烟囱,为当时远东之最。
著名的工运代表人物王孝和烈士19岁进入杨树浦发电厂工作,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48年被捕,同年9月30日英勇就义。
老厂房,树木栽种的滨江小道,江畔的国旗迎风招展。
道路开阔。桥型塔轨一头连接车间,一头连接江畔塔吊。当年江畔的繁忙景象还仿佛印在游客脑际。
来到杨浦大桥下。杨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二座跨越黄浦江的特大跨径桥梁,位于杨浦区南部,全长8354米,主跨602米,为当时世界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1993年6月2日,邓小平为正在建设中的杨浦大桥题写了桥名。当时,杨浦大桥还创造了全国施工工期最短记录,曾获“鲁班奖”。
杨浦大桥下,水管状的路灯上红色的国旗成为滨江一大景观。
红色屋顶的小洋房,当年的洋行如今是休闲的场所。
一对圆形的机器遗存,如今摇身一变为文创作品。
有仪表盘的工业遗存也成为可供游客休息的长凳。
草坪上的铲车也作为工业“秀”带上的摆设。
来到宁国路渡口。门口旁停着橘红色面包车和白色小轿车。
此处已与机动车道连接。一边是滨江。
站在这里眼前杨浦大桥十分壮观。江心中有渡轮缓缓驶过。
滨江大道上,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市民们等充满想象的痕迹构成路面的绝美画面。远处逆光下的红色巨型塔吊屹立中间。
这也是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城市的野生”灵感闪现。
走进巨型红色塔吊。蓝天下,红色的色彩冲击和钢铁般的机器性格,给游客增添着刚毅的意志。
黑色的水管路灯与蓝天下的杨浦大桥,也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好氛围。
杨浦滨江大道的党建旗舰驿站,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渔人码头滨江道上的灵巧雕塑,将艰苦的劳动化为轻松、悠闲的艺术,令人赞叹。
东方渔人码头总占地面积达19万平方米,滨江岸线长约700米,其前身是中国第一鱼货市场——上海鱼市场。
2007年渔人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鱼市场落下帷幕。现在这里已经被改建为集休闲、餐饮、办公、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滨江大道上一长串的休闲设施更是别具一格。
廊架前的男女雕塑呈现线条美。
靠近闻名遐迩的杨树浦自来水厂。40多年前,我曾经在这座英国式城堡建筑里,“体验”熟悉整个制水流程。
杨树浦水厂于1881年建造,1883年5月建成,是上海最早的水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水厂,目前仍在供水。
据介绍,水厂长度约535米的亲水杨树浦驿站,雨水花园站中形成了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从而保护场地水文现状,缓解城市内涝,调节城市微气候,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
同时,配以廊桥、凉亭和景观栈桥,游人漫步于此可近距离感受工业历史的气息,也可休息小憩。栈桥上,可以一览水厂的风采。
水厂前的木板栈道有游览车可乘。
江面上有水厂的取水平台。
标有1883年字样的水厂前的栈道上游客饶有兴趣地在观看。
这里的区域全部用木板铺成。“RUN”半开敞式小屋,可提供游客跑步健身服务。
这里百年前是英商投资区域。英商1862年在浦东陆家嘴建造祥生船厂。
Teuscher是一座咖啡场所。游客散步到这里确实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会。
一边品茗一边仰望笔直的塔吊,可浮想联翩。
秦皇岛渡口,秦皇岛路32号是杨浦滨江的起点。也是我从宁国路走到这里的暂时终点。
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共计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畔乘船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等6批650余人从这里出发,远赴海外探索真理。
杨树浦驿站秦皇岛路码头站在空间设计上为C形界面,参观者仿佛走进当年的船舱一般。这里不仅可以开展全景滨江交互体验,还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浦江游览咨询、工业百年博览介绍、滨江旅游查询等服务。
散步杨浦滨江,这里可看见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上海中心城区老工业退场,新型滨水空间启动再造。
历史、现实、未来在此相遇,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变,水之魔力促成滨水空间再生。
哈佛大学设计大咖说过:“闲置的或荒废的城市滨水区 ,当它们成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场地,而不再是仅供参观的地方时,它们便复活了…”。
202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