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小时候,还没有吃午饭,就听见街边有人叫喊,爆米花喽,爆米花喽,幼年的我们便从家里拿上一簸箕的玉米粒,高高兴兴地跑向爆米花的小贩身边。
嘭的一声巨响,山谷里满是回音,所有的小伙伴都捂住耳朵,第一锅就这样炸开了。有时候师傅还会加点糖,爆米花能甜到牙疼,就这样拎着一袋子爆米花,可以开心一整天,连午饭都省的吃了。
家乡的道路还是崎岖不平的,这些小贩大多数都是镇上的人,拉着一个小车,除了爆米花用的爆米桶之外,还有风箱和煤块,在村子里一呆就是一天,可以炸出好几锅。在印象中,这些小贩一天会行走几十里完全不带累的,孩子笑他也笑,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80后和90后大多数都会怀念这样的场景,那个年代没有零食,爆米花已经成为了奢侈,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爆米花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用爆米花机就可以轻松做出爆米花,有的甚至在家里用锅就可以制作出来,可是没有了儿时的味道。
爆米花其实是一种膨化食品,顾名思义就是用高温高压将食物炸开,使其膨胀变成了花状的食品。爆米花的而制作原料一般都是玉米和大米,在我们的小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大多数都是使用玉米做爆米花,那么爆米花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可以看到,这种做爆米花的机器都是密封的,是一个椭圆形状的金属物体,类似于现在高压锅,在开始制作爆米花的时候,先把玉米粒洗干净,放在这个爆米桶内,用盖子盖住,保证它的气密性是非常好的,在盖子的上面还有一个压力计,可以检测里面的压力。
然后就可以把爆米桶放在火上加热了,这种爆米花的之所以做成椭圆的,是为了让它均匀受热,这样不容易出现危险,而在加热的过程中,还需要制作的师傅,一边点火,一边旋转,这样不仅仅会均匀受热而且还会让爆米花在里面翻滚,这样会避免爆米花烧焦。除此之外,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内部的空气由于封闭的原因会不断的膨胀,而且达不到爆炸的条件,所以这些空气会不断在容器内翻滚,玉米粒其中的水分也会被完全烧干,此时整个容器内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封闭环境。这个时候,在里面的玉米和大米其实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没有在里面形成花状,而是随着内部的压力,玉米和大米的内部也会和内部压力保持平衡,当检测到内部的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可以出锅。
出锅的时候,制作师傅会用一个脚固定,因为强大的压力会让锅飞出去,然后用一根铁棍快速撬动锅盖,此时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会急速冲出来,而这些玉米粒也会瞬间被压强撑开,体积瞬间膨胀,爆米花就做成了。
这些制作师傅在开锅的时候也要把握速度,如果速度慢,压强慢慢恢复了,爆米花也就做不成了。
在历史文献中,最早有关爆米花的记录是在宋朝,可见爆米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朝的人们就懂得了利用压强制作爆米花的技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石湖集》中曾描写当地的习俗:炒糯谷以卜,谷中孛娄,北人号糯米花。这里所说的是孛娄就指的爆米花,至于为什么用这两个字,想必是在描写开锅时候的声音。
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对爆米花很是青睐,清代赵翼在《檐曝杂记》中也有描写:“东人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全粟,转手翻成白玉花。”可见在清代,爆米花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有资料显示,在抗战期间,街头常常会出现爆米花,鲜为人知的是,在1945年,中美军队的军粮中就有爆米花,爆米花不仅仅成为了街头小孩子的零食,也加入了部分军队的军粮中。
不仅如此,在国外爆米花也很是流行,在美国大萧条期间,很多生意都不景气,据说只有爆米花生意做的很好,这也成为很多人的经济来源。
我们看到的爆米花大多数都是玉米和大米制作而成的,少数地方会用小米做爆米花。现在制作爆米花会加入玉米和酥油以及糖等,这样多种原料做出来的爆米花营养价值更高,富含多种胡萝卜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所以爆米花如今已经走入了大众家庭,80后90后的童年已然逝去,这种用铁锅“爆炸”出来的爆米花已经很难在街头见到,而大多数人现在吃到的爆米花都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很多人也可以在家里就可以做。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爆米花的种类也应接不暇,以前只会在爆米花中加点糖,现在不仅仅可以制作出甜味的爆米花,还能制作出各种口味的爆米花,诸如巧克力味的,草莓味的等等,而制作方法也有了多样化。
以前的高温高压不仅时间慢还危险,现在利用机器会轻松制作出,而且在家里用油炸的方法也可以制作出,不仅安全还卫生,好吃。现在孩子想吃爆米花在商店就可以轻松买到。
如今在21世纪,爆米花已经成为了电影院零食的必选,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吃着爆米花喝着饮料,是再惬意不过了。
以前的爆米花因为环境有限,往往随着一些燃料和露天制作,对卫生的要求较低,现在用机器做出来的爆米花更加的安全卫生,得到了城市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作为城市中的一份子,你喜欢吃电影院的爆米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