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唠叨孩子越不长记性?聪明的妈妈都这样做

李萌老师在辅导Be Myself青少年成长营和Be Yourself家长营的过程中发现,要论和谐亲子关系的杀手,「唠叨」当占榜首!
有个宝贝甚至偷偷跟我们说,自己悄悄将妈妈的微信设置为了“免打扰”。
因为平时在家妈妈跟自己说的话已经非常非常多了,在学校上课妈妈也会通过微信唠叨个没完,周末自己跟同学出去微信的语音总是一条接着一条,一看见妈妈的信息就开始焦虑。
妈妈们也是苦不堪言。
明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却没曾想孩子越管成绩越差、越管越不听话,所有的苦口婆心在孩子看来就变成了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烦不胜烦。
所谓“杯满则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被称作“超限效应”,指的是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
简单来说,想让孩子听你怎么说,就别唠叨。
所谓的唠叨,其实是我们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但是喋喋不休地说话,不要说听话的人会有何反应,单单是自己这样一直讲话也会觉得疲惫。
比如我们常见的,对小孩子会说:不要去那里、不要爬那个台阶、在这里坐好……这里的控制欲满满怎么会不让孩子抵触呢?
但并不是所有的唠叨背后都是源于对孩子的控制,也有可能只是表达自己的焦虑和担心。
唠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妈妈们可以对照下自己分别属于哪一类,找到自己唠叨的背后原因。

01

焦虑型唠叨

通过唠叨传递着失控带来的焦虑。
这样的唠叨背后,是妈妈本身对事情的担忧和害怕,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堪。
我们将自身的不安全感、焦虑感通过唠叨这种口头表达方式去释放,也通过这样的唠叨将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了子女或者配偶身上。

02

控制型唠叨

试图通过语言去控制别人的一言一行。
常见的比如不管什么人在做什么事,都会在别人动作发生前或正在发生时下达一个类似指令的话。
比如出门时会说“穿上鞋”,进门时说“去洗手”,钥匙掉了立刻说“捡起来”——其实不管你说不说这个指令,对方也是会这样做的;但你说了太多次后,对方的逆反心理反而会使其拒绝行使。

03

挑剔型唠叨

这里是有点指责的意味在其中的。
比如喝汤时撒了一点点,妈妈马上就说:你会不会吃饭啊!只知道吃,还弄的到处都是,吃没吃相坐没坐相,干啥啥不行……
这有可能不是针对于汤洒了这件事,而是长期的积怨和不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出来。

04

重复型唠叨

常见于翻旧帐,不断重复之前说过的事情、说过的语言,完全忽视对方的感受只是在不断的重复。
其实这是由于表达者并没有完全放下或释怀重复的事件对自己产生的伤害。
研究发现,母亲唠叨可以显著预测小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即母亲唠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一些攻击行为)。

而且母亲越唠叨,孩子顺从的意愿就会越小,或者说孩子就会越叛逆。
可是为什么妈妈这么喜欢唠叨呢?
其实母亲的唠叨与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不难发现,严厉和强势,喜欢控制的母亲更倾向于做出唠叨的行为,并且这种唠叨行为常常被母亲本人强化,即母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唠叨行为进行强化。
在娃还小的时候,母亲就会让孩子做这或者做那,而孩子那时候因为年纪小,所以会乖乖听话。
这种有效的反馈帮助母亲进一步强化自己唠叨行为,你会觉得这种唠叨是有用的,就一直坚持这种方法,并且深信不疑。
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然不希望被你控制。
因为人生来具有智慧,渴望自由,而不是被等级制度所压迫,这种压迫是不利于作为种子(人)发展的条件的。
可是,母亲已经习惯化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她认为人性本恶,为了孩子成长为有用、负责任的人,我们一定要控制好孩子的言行举止!
母亲的唠叨和孩子的反抗,其实本质上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其实这种碰撞在企业,乃至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意识到这个问题。
而作为母亲一直坚持这种世界观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孩子不听自己的劝告,反而感到焦虑,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否没有足够多的唠叨。
于是我们会不断地加重唠叨的比重,甚至当我们气急败坏的时候,还会口不择言!
  • 养条狗都比你好!

  • 你怎么那么没用啊!

  • 你看看别人!

  • 你啊!

可是,人是自由的啊,是需要尊重和爱的,一个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尊重,即使他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他也不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可是我们现在的妈妈,已经接受了“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也有意识要培养家庭中的民主氛围,可是为什么总会又陷入“旧教育”的怪圈呢?
我们先看看自己为什么会唠叨。
在孩子没有达成期待的效果目标时,我们常常会咄咄逼人催孩子,这里一般有两个原因:
  • 第一:是自己也没有什么方法,除了一直催促“快”没有第二招。

  • 第二:是自己有方法,但是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像一股脑灌进去。

这两点都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办事的。
🌟针对第一点:
家长需要寻求外部支持,不管是找老师也好,找专业人士了解情况也好,寻找到更有经验的人来为自己和孩子提出建议,才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在孩子成绩有所下滑或者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见提升时,我们可以思考下是不是孩子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需要调整。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跟班主任以及学科老师的沟通,更快速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解决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又比如,孩子做事拖拉、受情绪影响明显,我们除了催促孩子或者告诉他放宽心之外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改善,可以在我们的成长营中进行具体的学习。
孩子可以学到如何跟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精力,妈妈们也可以掌握更好的支持孩子成长的方式。
🌟针对第二点:
显然没有第一点家长的困扰,你有方法,但是要看怎么给,是强迫着给还是引导着给。
强迫着给,就会让孩子感到心理的负担,并且总是收到“我不好”的信号。最终打击的是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即使我们明白了要尊重孩子、要有爱的教育,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唠叨的反复发作。
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产生挫败感——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强化,更何况“唠叨”这种来源于我们意识上的支配动作呢?
通过家长营里的互动我们了解到,如果大家长期无法改掉自己唠叨的毛病,一般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1. 你还没有足够意识到这种焦虑下的教育模式足够差。

  2. 你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教育什么?

  3. 你知道,但是自己就像被容易牵动的“怪兽”。

而有过个人成长经历的的伙伴们,都会说我困在了第三点。
但我认为第一、二点,也体现在了个人成长领域。
举例说明:
那个外界的声音是:当年我们的的父母也是这样责备指责自己的,我们虽然反感但也接受了下来,也会同样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个人成长中,原生家庭对于我们亲子关系中的影响。
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被指责时好好体会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感受来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觉察自己受到严厉对待后,身体产生的感受、认知以及行动,那我们也就因此了解了生命内在的运作法则。
了解了之后,才能深切的体会和了解到,指责孩子、唠叨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没有意识,那么你肯定停留在我说第一点:你还没有足够意识到这种焦虑下的教育模式足够差。这一步是让家长停住错误的方式。
你会不加控制的指责孩子,你会因为焦虑而把焦虑以唠叨的方式给到孩子。你会因为孩子不如你意,就产生反感,表现出冷漠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对这些行为带来的感受充分觉察,充分感知其产生的影响。
当你深切的体会之后,还会进而知道教育不仅包括学科教育,还包括人格的教育,了解什么是好的、舒服的教育方式。
反之,你就会停留在我说的第二点:自己不知道如何教育一个人,到底该怎么教育,教育什么?这是第二步让家长知道怎么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其次才是第三点,我想做怎么做不到,就是不断地练习,让自己从自己的旧模式中出来。
这是我们去觉察,发现自己被什么障碍住,然后解绑,从而产生新的模式的过程。(与原生家庭解绑,与旧有模式解绑)
我们不难看到,其实现在我们陷于当下教育体制中家长和孩子都面临辛苦的局面。但是我想说:我们不要陷于畏惧后的对抗,或是沮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我们身为父母,就是要与孩子共处,共同面对这些困难的。
我们要给自己信心,也要给自己和孩子时间。
面对今天吼了孩子,后天又发飙了,今天孩子又偷懒了,明天又贪玩了,这是很正常,大家要往远了再看看。
  • 孩子没信心就鼓励TA有信心。而不是强迫TA有信心。

  • 孩子坚持不了,就帮助TA学会坚持,而不是抱怨TA怎么总是坚持不下去,自己也对孩子灰心失望。

  • 孩子有情绪就帮助TA照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自己也用情绪毁灭自己。

  • 孩子没方法就和TA一起找方法,而不是一直催促、指控孩子怎么不想想方法。

孩子偷懒,贪玩,思想跳跃,情绪激动,都是太正常不过。
接纳就是知道孩子本身就是这样,你家他家都一样。而并非让自己陷入完蛋了的绝境。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心理上的鼓励,继续前行。
*本次内容来源:【Be Myself 青少年成长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