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酒酿汤圆
◎徐 新
人到中年以后,虽然脚步不停地在路上,味蕾却一直在回望,回望童年那些难忘的事情、难忘的味道,如同心中的千山万水。当“酒酿汤圆——要哇”的悠扬叫卖声在小区响起时,顷刻间所有熟悉的记忆又重新奔涌而来,仿佛触手可及。
酒酿是我们儿时喜好的一种甜点,一般都赶在春节前,父亲才会抽时间去做酒酿,让我们在过节时享受口福。他先选择上好的粳米或糯米淘洗干净,在清水中浸润半天后装入木蒸笼。土灶便开始生火,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木蒸笼架在锅上蒸。在蒸米饭的间隙,父亲忙里偷闲去准备“暖窝”了,底下铺上棉袄、棉裤等,再把被子围成一个圆筒形,形成一个保温桶。米饭蒸熟后,父亲将它倒在稍大一点的竹匾上,不断地用手拨动,使饭粒分散,不黏在一起。等它表面冷却后均匀地拌上碾碎了的甜白药(酒曲),然后将拌好药的米饭一层层地装入瓦甑里。父亲先在瓦甑中间插一只玻璃瓶,边装米饭边用双手按结实,等饭装完了,便将瓶子抽出来,中间留下一个光洁的圆孔。最后把装好米饭的瓦甑放入“暖窝”中,上面再盖上棉被。为了保证酒酿的成功率,父亲经常监测“暖窝”的温度,全凭手的感觉,太冷了酵发不起来;太热了,酒酿会发酸。这样大约经过一到两天就会闻到浓郁的酒香味,说明酒酿已经成功了。瓦甑出窝,中间的孔里全是酒酿,原本蒸熟的糯米颗粒变得润滑剔透,舀一匙入口,糯糯的、酸甜中自有一股清新的酒香,令人口齿生津,欲罢不能。
而做汤圆则是母亲的活儿了。母亲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漂洗干净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一两天,然后捞起沥干,去村里的小磨房磨成米粉。母亲还要准备汤圆的馅儿,一般是芝麻馅儿和红豆馅儿。芝麻馅儿要先把黑芝麻炒熟,然后放在石臼里舂成极细的细末,加入适量的糖拌匀即可。红豆馅儿的制作过程相对要复杂些。先把红豆淘洗干净,挑拣出坏的和空壳扔掉,然后把红豆放到清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这样可以缩短煮制的时间)。将浸泡好的红豆放入炖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将水烧开之后继续炖煮直至将赤豆煮烂,加入适量的糖,之后用勺子不停地搅拌翻炒,在翻炒的过程中,用锅铲将红豆碾碎,直到红豆全部变成泥状,水分全部炒干时就成了。万事俱备以后,母亲开始做汤圆,她把兑上水的糯米粉反复揉捏直到将糯米粉揉成圆形,将揉好的糯米团分成均等的小圆球,然后将小汤圆按瘪、四面团起、放入适量的馅儿,最后将包好馅的汤圆收口轻揉成球形,汤圆就完美收官了。
过春节时,父母便把这些美味拿出来给我们享用。我们围在土灶边,在热气氤氲中急切期待着酒酿汤圆的新鲜出炉。父母亲把锅里的水烧开后,放入汤圆,待其浮在水面后,再加入酒酿、白糖,很快就可以盛入碗中食用了。我们常常不等汤圆冷却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有时烫得龇牙咧嘴也在所不惜。汤圆在嘴里咀嚼后变得黏稠而甜蜜,满足的味蕾在香浓中起舞。在那个清贫的年代,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酒酿汤圆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了,它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慰藉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能美美地吃上一碗酒酿汤圆也是在享受岁月静好的幸福。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中,赵玉墨于战火中逃亡幸入教堂,一日傍晚来到教堂顶,望着远处劫难中的金陵城,说:“什么时候巷子里再响起卖烟卷、桂花、小元宵、甜酒酿的声音,仗,就打完了,日子又太平了。”我们为能生活在这安稳的国家感到庆幸和满足。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现在想吃酒酿汤圆再也不用自己费时费力去做了,现成的酒酿、小圆子、汤圆,买回来加热一下就成了,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时光倒流,空间穿越。酒酿飘香的日子、出炉时满溢的香气和那悄然远逝却又记忆犹新的童年时光,又在我的心中拖曳着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