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讲好《西汉与东汉》这一课?一场师徒之间的对话与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节,在高一(4)班听惠宇南老师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以下是课后聊课内容。

茶:你觉得和昨天相比,今天的这节课有哪些进步?

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大一统”来讲,整节课的脉络清晰了一些。第二,教态有所改进。第三,课件内容使用了序号。

茶:有哪些方面还是不满意?

惠:第一,整节课干巴巴的,没有趣味。第二,声音还是不够大。第三,脉络依然不够清晰。第四,收作业浪费了时间。

茶:好的。找问题往往很容易,解决问题,看到进步就困难了。昨天我们提的问题,你都在有意识地解决和克服,这点很好。除了你刚才所讲的,你还专门进行了课前准备和教学组织,学生的准备也比昨天充分了,这就是进步。在讲解政策和制度过程中,你注意介绍其出台的背景,使其更加符合历史逻辑。同时,你注意“就地取材”,利用学生已有的教学资源填充图册辅助教学,这点很好,王征老师之前总教导我们要充分运用手头资源,特别是地图和填充图册,对于手头资源的运用能力更考量以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功底。

茶:针对你刚才所说的问题,我们聊三个关键词。第一,主题。你觉得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各是什么?

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茶:好的。本单元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问题,重点讲述了从早期文明到秦汉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形成华夏核心到汉族核心的阶段,是中华民族出现第一次大交融的时期,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这一格局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从本节课来说,课题“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就是主题,如何围绕“大一统”,将“多民族”、“封建国家”进行突破,这是关键。

茶:你重点讲了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但是没有把“大一统”与子目“西汉的强盛”联系起来,西汉的强盛是全方面的,既是加强“大一统”的有力条件,又是加强“大一统”的直接影响。只有讲清这一逻辑,才能把开疆拓土,文化辐射的价值讲好,才能把“统一多民族”讲好。讲东汉的时候,你基本上与主题是脱节的。西汉末年遇到的问题,豪强地主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等问题,就是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封建国家”的问题。西汉末年没有解决好,王莽新朝也没有解决好,东汉光武帝部分解决,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了东汉中后期,这些问题又爆发出来,终导致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这是都是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主题下的内容。把握了教学主题,就能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教师讲课也不容易跑偏。比如你最后将“两汉文化”,居然音乐英国海军军歌,除了展示一下学识,对于主题教学基本没有什么作用。

惠:是的,师父,最后那个环节我也觉得很浪费时间,我只是想说明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又不知道怎么说明。

茶:“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两汉大一统形势下的“两汉文化”必然带有“大一统”的特征,比如史学、医学方面出现的大部头,总结性的成果;文学作品中的乐府诗融入大量民族风土人情。这样讲会不会好一些?

惠:是的。

茶:第二,概念。关键知识中更关键的是核心概念,我讲课的时候经常发现,一段历史讲不清楚,往往是因为对其中的一些概念理解不清楚,表述不清楚,学生就一头雾水。你在本节课中讲了很多概念,“中朝”、“察举制”、“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外戚宦官”以及董仲舒思想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有些概念是没讲到位的,有些概念是理解有误的。例如“中朝”,你讲了中朝人员组成,讲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但是没有讲中朝设立的目的是加强皇权,限制相权,反映的是汉代以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例如“察举制”,你没有讲到它作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相较于世卿世禄和军功爵制度的进步意义,也没有讲到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以及它的消极作用。不能从选官制度发展及加强集权的角度讲“察举制”,是无法讲清楚概念的。例如豪强地主怎么解释,你可以利用两汉出土的“陶庄园”模型讲解,“汉代大庄园独立生产,农业为主,多种经营,自给自足,部分交换,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土地集中。胜出者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大亨——豪强地主。”关于历史概念的教学,徐赐成老师的文章《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指出要:厘清历史概念的源与流;分清历史概念的属与种;理清历史概念的形与质;澄清历史概念的是与非;讲清历史概念的深与广。建议你读一读。你也可以把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工具书常摆案头,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概念的讲解除了理清概念外,呈现也是一个难题,如何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概念,我个人喜欢用图示来进行,所以板书是很有必要的。

【部分教学板书】

图1:《海国图志》

图二:雅典居民和公民概念

图3:秦朝中央集权图示

图4:重商主义概念教学

惠:好的师父。我觉得自己对于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认识有些模糊,所以导致解释制度目的和作用时就讲不清楚。现在清晰了。

茶:第三,有效。这一点我们简单聊一下。你的课上的比较快,但是否有效,这需要反思。上得快有可能是没讲透,最近两节课有些内容的确没有讲透。有效性还得看教学设计的达成,这一点我们都得进一步努力,在设计感上我们最近上的课都比较缺乏。还有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课前收解析和课尾讲英国的觉得都有浪费之嫌。

茶:我们一起努力,坚持下去,希望能做得更好。

高一年级综合教室

2021年9月15日

【惠宇南老师反思】

一、针对本课知识点的深度思考

(一)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皇权——封建君主制国家最高权,最高决策权,挟制官僚、皇族、平民等多个群体;相权——官僚机构首席地位,权力来自于官僚体系于国家机器中的定位,官僚势衰而相权缩减,官僚势盛而相权扩张。西汉政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君主开始着手限制相权,以及支撑相权的官僚体系,加强君主集权。制度上的具体表现:设置中朝制约外朝,运用察举制推举近臣,任用酷吏刺史等。

(二)  中央集权与君主集权的关系问题:权力集中于统治集团与统治集团领袖的异同,君主集权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之一。西汉各项举措两方面集权皆有所体现。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使政府整体财政受益,为中央集权;汉代儒学重视大一统观念与等级秩序,强化中央集权,等级秩序之中又着重强调君主,强化君主集权。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对关系于汉朝的表现:汉为基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为基础,大一统多民族为上层。汉初适应封建地主需要,黄老无为恢复元气后大力推进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地主相对于平民的强势地位,由此而带来国家繁荣与疆域扩展,在大一统国家扩展的过程中多民族属性开始凸显。西汉中后期封建社会衍生而来的土地兼并问题造就大地主强势与农民流亡破产,破坏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使得朝外土地兼并,税源枯竭,朝内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中朝大地主群体依托制度所加强的皇权替代皇帝交替专权,破坏依托于官僚系统实现的对地方有效控制,权势衰弱的官僚阶层风气腐败,依托察举制近亲繁殖,向后世门阀士族过渡。经济层面的固有矛盾历经两汉无法解决,最终摧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制度,地方豪强割据自立,官僚阶层门阀士族化并把持各割据政权,国家在魏晋时期陷入长期分裂。

二、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概念

(一)  主题。课堂主题需要明晰,主题不清晰会影响课堂整体思路的运行,导致内容详略主次不突出,教学效果无法实质性改善。在明晰主题的基础上实现针对逻辑的梳理,进而支撑起整个课堂的框架。这一过程亦是将素养融入其中的契机,如主题搭建完成后,依托时间顺序梳理内容,由时序下沉至特征,其中便可以实现时空观念的彰显。

(二)  概念。课堂中大量知识点抽象为概念,各个概念总体支撑起了上述的主题,因而针对概念的讲解需要做到准确、清晰、前后联系性强,如介绍察举制需联系前后选官制度的流变,由此通过概念串联形成知识体系。

(三)  有效教学。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设计并把控课堂,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需要贴近学情,运用图示、问题、案例等多种手段使知识点向学生靠近,由此在更好吸收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突破。

三、师父推荐的课后拓展材料

(一)  文本:徐赐成《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学习“历史图示教学法”

(二)  课例:全仁经 问题教学案例

(三)  实物:汉代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