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二十八:凡马换龙马,值了
行者不情愿地被戴上了紧箍咒,只好继续西行了。在观音菩萨的“定心真言”的加持下,行者再也不敢轻易撂挑子了。
接下来,取经团队的第三个成员就要出场了。他是最低调的成员,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这就是——白龙马。
关于白龙马的故事,书中是这样写的:小白龙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被西海龙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将其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因观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到来。后来吃了唐僧的白马,和行者打斗了一番之后,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驮着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白龙马在西游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就是“意识”,而且往往和“悟空”并称为“心猿意马”。那么,到底什么是意马?意马为什么又成为唐僧的脚力呢?
《西游记》中有一首诗,讲出了其中的缘由: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猴王“道体”的角色一分为五后,成了“心神”的象征,“心”为“主人公”,而“意”则是“主人公”的各种外在表现。无论是唐僧的正信和宏愿,还是“六贼”的猖狂,其实都是归属于“意”的范畴。心猿归位之后,六贼也没了踪影,所以代表“意”的马,也必须升级换代了,于是小白龙就吃了唐僧的马,化身白龙马了。
有阴阳五行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意”在五脏属“脾”,五行属“土”;这里就出现问题了——我们知道后面出场的沙和尚是土的代表(黄婆),莫不是唐僧身体里面有两个“土”?
还真是这样,在丹道理论中,土确实有两个,分为戊土和己土。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上面这两段话,出自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简单解释一下,在丹道的隐喻中,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在丹道修行中,戊己土的功能就是“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这也就是须菩提祖师传授悟空的修真秘诀最后一句“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里面所谓的“攒簇五行”。
在丹道修行的隐喻中,戊和己虽然都属于“土”,象征“意”,但是功用不同,因此作者安排了两个角色来代表,白龙马为戊土,沙和尚为己土。
那么,白龙马和沙和尚的“意”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魂、魄。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摶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道家认为,地赋予了人形质(气),天规定了人命数(德)。天地合而万物生。生命产生的基础是“精”,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父为阳,母为阴,当精子和卵子相遇的瞬间,两者都失去了原有的性质,而成为另外一个东西,这一瞬间,就是所谓的“混沌”,这一瞬间,“神”就产生了。
“阴阳不测谓之神”,这个“神”没有任何迷信的色彩,只是描述它功能的不可思议。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父精和母卵如果不能相遇,它们会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凋亡,而它们一旦相遇,合为一种新东西,这个东西马上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按照已经编辑好的程序启动生命的历程。这个神奇的东西,或者说神秘的力量,古人称为“神”。
这个“神”其实就是宗教研究和佛道修行孜孜以求的根本目标。
《黄帝内经》毕竟是以人体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所以并不打算深究这个“神”到底从何而来,只是说“两精相摶谓之神”,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碰到一起,就出来了“神”这个东西。
接下来,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不断的完善和细化。除了继续在幕后操控生命的进程之外,“神”的功能一分为二,分别由魂和魄主管。
孔颖达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孔颖达的话如果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就是:魄主管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非条件反射活动、植物神经反射以及各种感器的粗略感知功能;魂则和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等相关。
白龙马为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沙和尚为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两者构成了人的思维意识的整体。
心猿归位,打杀六贼,六识返正,凡马自然升级为龙马。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精和魄的寓意)的三太子,本身为龙(精气变化的象征),又化为马(意识),用戊土来代表再合适不过,自然也就成了唐僧这个肉身的脚力,成了西天路上最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一个角色。当然还有一个能与之媲美,同样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角色,这就是挑行李的沙和尚,而沙和尚代表的五行正是己土。
中国人把“我”称为“自己”,和己土用同一个字,这中间蕴含着什么道理呢?我们知道,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我执”,是自我意识的体现。那么,表示“我”的词汇为什么用“己”就不言而喻了吧。
很多人认为修行是修“心”,是修“神”,修的是幕后操控生命进程的那个神秘东西。这话从理上说没有错,但是,作为操作而言,我们只能从“意”上入手。因为无论是“起信”,还是“发愿”,无论是“悟能”,还是“悟空”,我们(唐僧)所依仗的只能是“自己”,无论是“成佛”,还是“成仙”,也全有赖于戊己的“攒簇”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