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二十八:凡马换龙马,值了

行者不情愿地被戴上了紧箍咒,只好继续西行了。在观音菩萨的“定心真言”的加持下,行者再也不敢轻易撂挑子了。

接下来,取经团队的第三个成员就要出场了。他是最低调的成员,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这就是——白龙马。

关于白龙马的故事,书中是这样写的:小白龙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被西海龙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将其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因观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到来。后来吃了唐僧的白马,和行者打斗了一番之后,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驮着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白龙马在西游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就是“意识”,而且往往和“悟空”并称为“心猿意马”。那么,到底什么是意马?意马为什么又成为唐僧的脚力呢?

《西游记》中有一首诗,讲出了其中的缘由: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猴王“道体”的角色一分为五后,成了“心神”的象征,“心”为“主人公”,而“意”则是“主人公”的各种外在表现。无论是唐僧的正信和宏愿,还是“六贼”的猖狂,其实都是归属于“意”的范畴。心猿归位之后,六贼也没了踪影,所以代表“意”的马,也必须升级换代了,于是小白龙就吃了唐僧的马,化身白龙马了。

有阴阳五行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意”在五脏属“脾”,五行属“土”;这里就出现问题了——我们知道后面出场的沙和尚是土的代表(黄婆),莫不是唐僧身体里面有两个“土”?

还真是这样,在丹道理论中,土确实有两个,分为戊土和己土。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处外,筑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

上面这两段话,出自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简单解释一下,在丹道的隐喻中,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在丹道修行中,戊己土的功能就是“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这也就是须菩提祖师传授悟空的修真秘诀最后一句“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里面所谓的“攒簇五行”。

在丹道修行的隐喻中,戊和己虽然都属于“土”,象征“意”,但是功用不同,因此作者安排了两个角色来代表,白龙马为戊土,沙和尚为己土。

那么,白龙马和沙和尚的“意”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魂、魄。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摶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道家认为,地赋予了人形质(气),天规定了人命数(德)。天地合而万物生。生命产生的基础是“精”,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父为阳,母为阴,当精子和卵子相遇的瞬间,两者都失去了原有的性质,而成为另外一个东西,这一瞬间,就是所谓的“混沌”,这一瞬间,“神”就产生了。

“阴阳不测谓之神”,这个“神”没有任何迷信的色彩,只是描述它功能的不可思议。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父精和母卵如果不能相遇,它们会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凋亡,而它们一旦相遇,合为一种新东西,这个东西马上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按照已经编辑好的程序启动生命的历程。这个神奇的东西,或者说神秘的力量,古人称为“神”。

这个“神”其实就是宗教研究和佛道修行孜孜以求的根本目标。

《黄帝内经》毕竟是以人体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所以并不打算深究这个“神”到底从何而来,只是说“两精相摶谓之神”,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碰到一起,就出来了“神”这个东西。

接下来,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不断的完善和细化。除了继续在幕后操控生命的进程之外,“神”的功能一分为二,分别由魂和魄主管。

孔颖达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孔颖达的话如果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就是:魄主管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非条件反射活动、植物神经反射以及各种感器的粗略感知功能;魂则和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等相关。

白龙马为戊土,象征月精、月魄、阴神;沙和尚为己土,象征日光、日魂、阳神,两者构成了人的思维意识的整体。

心猿归位,打杀六贼,六识返正,凡马自然升级为龙马。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精和魄的寓意)的三太子,本身为龙(精气变化的象征),又化为马(意识),用戊土来代表再合适不过,自然也就成了唐僧这个肉身的脚力,成了西天路上最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一个角色。当然还有一个能与之媲美,同样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角色,这就是挑行李的沙和尚,而沙和尚代表的五行正是己土。

中国人把“我”称为“自己”,和己土用同一个字,这中间蕴含着什么道理呢?我们知道,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我执”,是自我意识的体现。那么,表示“我”的词汇为什么用“己”就不言而喻了吧。

很多人认为修行是修“心”,是修“神”,修的是幕后操控生命进程的那个神秘东西。这话从理上说没有错,但是,作为操作而言,我们只能从“意”上入手。因为无论是“起信”,还是“发愿”,无论是“悟能”,还是“悟空”,我们(唐僧)所依仗的只能是“自己”,无论是“成佛”,还是“成仙”,也全有赖于戊己的“攒簇”之功。

(0)

相关推荐

  • ​《玉仙法诀广集兴南子注·上篇·95、何谓气化作用》

    <玉仙法诀广集兴南子注·上篇·95.何谓气化作用> 形入门乃气入田,丹道乐圆春芳草. 师傅过江看马夫,挑水担桶借化真. 气化的作用,本质上讲,是气如何产生万物的作用,缩小到人体的修炼,就是 ...

  • 西游段子:请问,除了唐僧以外,还有谁可以骑白龙马?

    西游段子:请听题,除了唐僧以外,谁还可以骑白龙马?

  • 西游:龙太子为何甘愿化马,孙悟空成佛后才明白,佛家有龙族至宝

    在很多人看来,西天取经一行是四个人,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金蝉子唐僧.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僧.其中,猪八戒跟沙僧又纯属是打酱油的,全程就只会喊: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去了. 估计也正是 ...

  • 小白龙明明可以变作侍者伺候唐僧,为何非要变成白龙马?

    (蜗牛看西游第5368期) 文/蜗牛 小白龙在西游中的地位处于中规中矩的地步,褪去坐骑的身份,他还是西海三太子,但是,他最后竟然成为了唐僧的坐骑. 小白龙为什么会变成唐僧的坐骑呢? 故事起源于鹰愁涧, ...

  • 西游记证的什么道 唐僧师徒配五行 悟空属金还是火

    诸位看官,最近小子又购得一本关于古代关于<西游记>的评注本.乃是黄周星的<西游证道>. 目前小子手头一共有三本关于<西游记>评注.一本是托名李卓吾的叶昼所著的< ...

  • 看完西游寓言,真没想到饭桶成了最大赢家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白天打劫,晚上分脏.这个规律可以解释天地间任意事物.从源头讲起,盘古开辟天地,坐天庭的却是玉帝那伙神仙. 1   固有的观念中,神仙长生不老,能够避开轮回与天地同在.实际上,这只是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五:凡仙之分在此一线

    唐僧是一个凡夫俗子,偏偏当上了取经团的团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西天佛祖只认唐僧这张脸呢.不过这也说明了肉身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虽然要达到修行的最终目标一定要舍弃这个肉身,可是没有了这个肉身,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大闹天宫原来闹的是自己

    猴王在花果山立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玉帝派托塔天王父子前来讨伐,一番争斗之后,天兵败退.没奈何,玉帝只好二次招安,猴王重上天庭,当上了齐天大圣. 玉帝了解大圣的脾性,专门给他建立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二:给仙佛神圣排个座次

    , 很多人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拿大圣没有办法,佛祖一出马,猴子就束手被擒,说明<西游记>里面佛祖的本事最大,更有好事者按照能力的高低列出武力值排行榜.可是满天的仙佛神圣真像聚义厅里的一百单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四:唐僧就是俗人一个

    说到取经,自然离不了唐僧.这也是这个团队中唯一一个有真实历史背景的角色.我们知道,取经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名号都有寓意,那我们先看看唐僧的一大串头衔: 唐僧,又称唐三藏,俗性陈,名祎,小名江流儿,法名 ...

  • 西游奇谈之二十六:千面猴王

    大圣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取经人,取下了两界山(五行山)山顶上的金字压帖后,一声响亮,天崩地裂,大圣从山下的石匣中蹦了出来. 大圣脱身五行山,转眼之间,又入了唐僧的伙,正是所谓出彼身即入此身,只是唐僧这个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九:你是能,还是熊

    话说唐僧师徒二人带着新入伙的白龙马继续前行.这一日,来到了"观音禅院",寺中有一个二百七十岁的"金池长老".这个超过人类长寿记录的老和尚,如果在道家,也算是&q ...

  • 西游奇谈(二)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应该无可争议,只是为什么偏偏是一只猴子,则莫衷一是. 执着于考证的人,说他是唐朝的一个武将出身的僧人,俗名车奉朝,法号悟空,京兆郡云阳县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 ...

  • 西游世界的二十四件法宝中,与太上老君相关的法宝共有多少件呢?

    (博士论西游第五〇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319)第七章――老君法宝之谜) 在上一讲,对于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合理推断,我们认为,尽管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件法宝与太上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三:为了超出三界,大圣只好分身了

    如果按照禅宗的做派,<西游记>顶多两回就可以结尾了,因为按照六祖慧能所说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了,其它的都属于头上安头,狗尾续貂.按照道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