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古八景之获麟晚渡
具有“大长沟、二济宁”之说的长沟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厚重,根据口口相传以及史料记载,在前人圣贤明哲遗留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八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美其名曰“长沟古八景”,它们是获麟晚渡、庙覆黑风、蜀湖渔歌、玉皇朝晖、万人茶韵、琉璃钟声、天宝禅音、银杏秋色。让人们梦回昔日的壮丽景观,唤起人们对往昔长沟先人的美好记忆。
获麟晚渡这一历史景观记载在《济宁直隶州志》,为古代济宁八景之一,是指位于济宁城北四十里古运河长沟的古渡口处,春秋时期这里是获麟庄,今为回林村,描绘了当时夕阳余晖里渡口的繁华景象。
《兖州府志·圣里志》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今巨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孔子命弟子们把麒麟运回鲁国。孔子因为麟“出非其时而见害”,伤心不已,掩面而哭,而且还提笔为麒麟写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以为这是不祥之兆,遂“就此绝笔”,从此不再著述,这就是“获麟绝笔”的历史典故。孔子感麟而伤,极其难过,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与世长辞,这是后话。孔子一行人行至长沟过渡口后就住在小街子李村,人们把孔子所经过的渡口更名为“获麟渡”,后人也称“获麟古渡”,把小街子李改为获麟庄,这个村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解放后更名为回林村,延续至今。
星转斗移,到了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开挖济州运河,长沟逐步成为运河上的一个名镇。至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白英“南旺分水”借水济运,使汶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又在南旺南北建节水制闸,十里一闸,共38道。获麟庄也建了节制水闸,名为“获麟闸”,承担着当地排洪抗涝的运河功用,内引外联,地位突显。更重要的是“获麟古渡”就位于蜀山湖滚水大坝附近,滚水大坝由镇水神兽水潖守护,素有“没了狮(水潖)子头,淹了城门楼”之说。滚水大坝不仅是调节水运的枢纽,而且还是护卫济宁州数万生灵的生命闸。由于长沟地势比济宁古城墙还要高,因此,蜀山湖就像是济宁州头上的一个大水柜,一旦水大堤决,顺流而下,就会出现“一池湖水覆济州,数万生灵没水中”的灾难,显而易见,蜀山湖堤坝建设和“获麟闸”的维护至关重要。明、清两朝均在此设闸官衙门,修河护堤,经营水运,从而使长沟成为水旱两路繁华的商埠码头,河内百舸争流,樯桅如林,浆声纷纷。南言北语不绝于耳,东声西音连绵不断,岸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市喧人嚣;茶坊酒肆,灯光流转;街中夜半更深,行人不断。特别是傍晚,渡口周边是“灯火辉煌如繁星,琵琶羌笛伴歌声”,景色非常繁华、壮观。
相传有一天,李白沿着乡间小道,一路蜿蜒曲折地来到了历史悠久的长沟获麟古渡口,他看到鲁运河“长沟”两岸的旖旎风光,手扶被风雨侵蚀、字迹斑驳“获麟古渡”四个大字的栏杆,不仅诗情大发,信口吟诵到:
西狩大野泽,获麟古渡口;
夫子知其命,停笔绝春秋;
逝者如斯夫,今朝空对古。
明朝大诗人孙仲经过获麟古渡时,回想到昔日孔子感叹麒麟的悲伤,不由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过获麟渡》曰:
占渡寒烟积,沙明落照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辄竟旋。至今留绝笔,真意更谁传。
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诗人符锡沿着大运河离京返乡途径获麟庄,看到运河两岸旖旎风光,目睹了获麟古渡的繁荣昌盛景色,不由诗兴大发,欣然吟诗一首《获麟古渡》,曰:
麟也何为至,千秋见此湖。硕人多梗槩,吾道岂蓁芜。
云卧鱼龙稳,波翻岛屿孤。归帆明落日,流转任迷途。
到了清朝,郡人潘呈念站在获麟渡口,迎着秋日灿烂的晚霞举目远眺,不禁文思泉涌,口占一绝“麟渡秋帆”曰:
计程千里赴幽燕,一片征帆带远天;
枫叶芦花秋色里,舟人指点获麟川。
又有郡人潘本佶赋诗一首曰:
柳梢低飏渡头风,白袷青蓑落照中;
更向峭帆亭上望,乡心一一数归鸿。
弹指一挥间,获麟晚渡的美景只能留在了古人诗词之中的字里行间,成了今人满满的盛景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