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痛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恋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隆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兹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弛,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纺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拳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人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5分)
(2)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5分)
二、诗歌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5~6题。(9分)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其一)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6.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蜃: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
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夕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鲜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
C.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
D.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则既寓情于景,又涵咏在尾联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
8.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颌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造势、做铺垫。
B.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10.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1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3~14题。(9分)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注]惊飙:狂风。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的玻璃制作的油灯。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
B.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
C.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D.词的末尾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
14.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              ”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2)《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蜀道难》中说的“             ,             ”的兵家必争之地。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如“论坛”“讲坛”“大讲堂”,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而且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1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我们相信,“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其家乡——中国。
B.河面泛着粼粼的波光,这时,“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乐观,自信,热情活泼,心地善良——这一切都是她的优点。
D.“你今天真漂亮,——周末要不要去郊游呀?"李青说道。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矛盾庞大的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B.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C.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D.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
C.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
19.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根据下面的材料,你准备分别提出怎样的问题?注意语言简明得体。(6 分)
材料一: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最近出了“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该书首印2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5次,总印量达到6万套之多。
问题一:                                                           
材料二: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炼的点评。
问题二:                                                            
叶开曾说:“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                                                           
20.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下面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整。(5分)
劝学新篇
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弯。               ;            ;        
              ;                    。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竟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青少年认可。
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2.A [解析]非县城,在省城。
3.B [解析]“刘吉被罢免”错。原文是:“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4.(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为”“科名”“矫”“涂炭”各1分,句意1分)
(2)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能够实行。(“未几”“嗣”“更”“以为”各1分,句意1分)
5.C [解析]“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无遗憾之情。
6.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3分)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3分)
[解析]“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如雨下,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下”,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
7.C[解析]“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错误。
8.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2分)颈联运用比喻,白浪如花,雁过如字,生动形象;“白”“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2分)颔联和颈联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2分)
9.B [ 解析]“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
10.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2分)
第二问: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借景抒情、比喻。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每点2分,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11.D [解析]只是借责怪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非真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
12.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2分)“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2分)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高尚品德的追崇。(2分)
13.B[解析]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
14.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2分)用茂陵、秋天、风雨意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杯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4分)
15.(1)散入珠帘湿罗幕 瀚海阑干百丈冰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分,每句1分)
16.A [解析]文中的破折号和A项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B. 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话题的转换。
17.C[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谓语“有”使用不当,通过分析可知,语段说的是“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糟粕和精华共存,应将“有”改为“是”;二是成分残缺,应在“消极”后加“两种力量”。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8.B [解析]依据后文“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可知,括号内的句子的论述对象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9.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 (或:叶开老师,这套书销售如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或: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您觉得当今语文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 或: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每问2分)
[解析]内容上:第一段文字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第二段文字针对选文的标准或教材的特点提问,第三段文字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20.示例一:父母之恩,重于泰山;要当强者,扬起风帆;闯过暗礁,越过险滩;宏志骄子,目标实现。
示例二:儿不进步,爹妈心寒;思前想后,不如实干;从零开始,从今开端;立下壮志,誓攻难关。(5分)
21. [写作指导]
此次写作依然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且要求以一辩陈词或总结陈词的格式行文,主题和形式(体裁)明确。
首先应明确辩题含义,即偶像崇拜本身就有利有弊,而不是只有利无弊或者只有弊而无利。
本题提供的材料较多,但仔细阅读后可划分为两类,可做正方的材料,可做反方的材料。既是辩论赛,那么无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都应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和情景意识,即作为辩手应有明确的观点(标题应直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同时应避免对方辩手可能的反驳,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尽量滴水不漏。如写主持人总结陈词,还应从辩题和辩论内容辩证分析“偶像崇拜”的利弊。相对于正方或者反方,从主持人的角度写难度要大些。
题目中提到要“结合上述材料”,那么行文中应适当引用原材料而不是完全抛弃,并尽可能多的“就事论理”而不是照搬原材料。同时,应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如果引例全是原材料则太乏味太无新意),但重在说理论证,而不是简单罗列素材,辩论赛更是如此。
参考立意:
(1)正方参考观点:
偶像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提供了奋斗动力。
偶像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人们尤其是粉丝产生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偶像崇拜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反方参考观点:
偶像崇拜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没有经济能力的人更甚。
盲目崇拜偶像,丧失自我,尤其对“三观"还未,成熟的中学生。
偶像崇拜使价值取向错位。比如过分重视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的文化修养。
(3)主持人总结陈词:综合两方的观点;理性看待偶像崇拜的利与弊,并做辩证总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