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下的反思:房企大招大裁下的双输局面如何规避?
艳姐说
楼市寒冬之下,老板的焦虑,让“裁员”成了控成本的一大手段。
在早前曝出的裁员消息中,有高歌猛进的龙头房企,有异军突起的黑马房企,也有低调稳健的国企。
有的项目团队被“一锅端”,有的直接宣布停止招聘、只出不进,更有房企缩减校招规模,并裁掉了部分今年新入职的校招生。
大招大裁之下,一进一出可能是几十亿的损失,对于企业与个人无疑是双输局面。当然有市场大环境的原因,但一些存在于房企们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谨以此文给到行业一些借鉴。
近日,有知情人告诉艳姐,某房企总部要进行大幅度裁员,总比例高达50%。“该房企估计春节前就要干到剩下8000人”,“这次动作很大,远超过我们想象。”
截至发稿,地产人言还未看到有关该消息的正式公告,该房企也未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该房企曾豪掷几个亿猎头费在行业内疯狂“挖人”,仅仅一年光景,就被曝出要裁掉一半的员工,前后对比相当明显。
如此大招大裁,显然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对房企来说,虽然裁员后可以减少人员成本支出,但短期内需要支出一大笔裁员成本。而且,裁员也是对前期招聘资源投入的巨大浪费。
资深人士表示,房企这种总部裁员行动,一进一出浪费的直接人力成本一年超过60亿,更不要说隐形成本的损失了。
长远来看,裁员也是对房企雇主形象的一次重创,进而影响未来的人才招聘。作为上市公司,也可能对股价产生波动。
另外,裁员也会影响留任员工的稳定性,他们会担心“未来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裁员方式的公正性也会影响留任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对于被裁掉的员工来说,短暂的职场经历在简历上无疑是减分项;一些员工在某一个项目中没有完整的经历,很难获得全局性的经验,对日后工作的开展帮助甚微。
因此,不论对房企还是员工来说,裁员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事件”。
此番多家房企的裁员,有市场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对于选择裁员的房企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三点:
1、房企缺乏人员规划意识,爆发式招聘+爆发式裁员
前面我们说过,有的房企在市场好的情况下豪掷几个亿猎头费疯狂挖人。
融创、绿城、泰禾等知名企业的热门岗都是一些房企“抢夺对象”,有的特别喜欢挖万科的高管。大江南北、体制内外,很多人都接到过一些房企及相关猎头公司充满诱惑力的“挖角”电话。
有房企所有有编制空缺的经理以上岗位,就有500多个。除了每个区域设置区域总外,还社招了40个区域总作为储备。
这种大手笔的招人和挖角方式,在前几年楼市行情一片大好的时候,确实让有的房企风光了好一阵子,但现在楼市冷了、拿地缓了、项目少了,自然出现了人才过剩的现象。
而且,有的房企喜欢用人海战术冲业绩,不太关注个体能力,人均效能持续走低。知情人士称,有的房企的人均销售额不到900万,作为对标,比较健康的万科大概在5000万左右。
在市场好时,每个员工都能出业绩,感觉个个都是人才。到了市场不好的时候,才发现公司里充满了缺乏思考、只会执行、业绩平平的“小白兔”,只好手起刀落,统统裁掉。
艳姐认为,不强调人才品质和企业雇主品质,大招大裁,从长期来看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企业不做出改变,很可能会在下一轮地产公司升级和行业聚合中迅速后退。
2、过分依赖现金流,利润或注水
提到裁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开发商缺钱了,需要通过裁员来“向管理要利润”。
有些房企在资金链问题上确实饱受质疑。虽然有的发布公告进行了辟谣澄清,但今年以来,出让股权、甩卖重点布局区域土地的动作,还是引发了市场的进一步猜想。
坦白讲,如果单从业绩上来看,有的房企近几年的表现还是非常亮眼的。
但问题是,有的房企虽然帐目利润可观,但大多是纸面财富,而不是真金白银。这一点,从应收账款可以看出一二。
数据显示,有的房企近年来的应收账款逐年增多。
这些应收账款或存问题,先不谈坏账的可能性,回款周期就巨巨巨巨巨巨巨巨长。
更关键的是,有的房企的业务模式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因而对现金流极度依赖。
应收账款无法在短时间变现,对房企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资金压力。
另外,随着楼市调控趋紧,有的房企可依赖的现金流——住宅业务销售回款,今年以来也并不乐观。加上融资收紧和行业还债高峰的来临,对资金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内业资深人士分析,如果房企的经营现金流无法形成闭环,只靠应收账款驱动业绩增长,以业绩增长驱动融资,再以融资驱动应收账款,如此循环那就……
3、问题根源:业务模式的反思
不可否认,有的房企业务模式在前些年让房企完成了迅速的飞跃,但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是完美的。
首先,有的业务模式受政策市场影响比较大。
在布局上相对集中,借着政策的东风,“重仓持有”曾让其无往不利,迅速上位。如今,风口一过,限购使得市场整体下行,房企产品量价齐跌,资金链承压,模式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并且,其业务模式很容易受到融资环境影响,一旦哪个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出现融资成本高、负债率高等风险。
其次,有的业务模式对政策依赖性比较大。
这两年,为了分散布局风险,有的房企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发展模式。虽然实现了新的增长极,但除了在其重点布局的地方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的地方优势并不大。
综上,缺乏人员规划意识,高度依赖政策,重点布局市场萎缩,全国复制难,缺乏C端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导致有的房企大招大裁的因素。
不过,如果房企能够通过裁员,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解决掉人员臃肿的问题,或许会为房企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前几天,一位刚刚拿到某房企offer的朋友在群里咨询:在楼市下行、裁员消息甚嚣尘上的时候,该不该接受某家的offer?会不会进去没多久就被裁掉了?
艳姐觉得,面对裁员,大家没有必要这么担忧,更不需要过于悲观。
裁员虽然会产生阵痛,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一家房企主动裁员,至少代表着三件事:一是这家公司还有救;二是这家公司还能支付得起员工辞退费;三是这家公司可能有转型的机会。
反之,当市场出现问题时,一些房企依然盲目地追求规模,不断地招人,最后连裁员补偿金也发不出来,轰然倒闭,才是最可悲的。
对于被裁掉的员工来说,裁员固然残酷,但与其一味的抱怨,你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被裁掉的是我?
只有站在行业的角度、企业的角度,从更高的格局去思考当前的问题、看待自身的发展,才能够让你在裁员中有所收获。
当然,被裁掉的员工也不用自我否定。一些房企为了长远的发展考虑,优化组织结构,去臃肿,或者转型,都会对人员进行调整。所以,“被裁员”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能力不行,只是当下你在这个岗位不太合适。
未来十年,或许不再是黄金时代,但对于地产人来说,仍然机会多多。艳姐认为,修炼好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拓宽人脉关系网,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去适应行业的新变化,才是最扎实、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房企来说,要尽量做到:在优化人员结构、控制人员成本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HR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裁员虽然是行业的境遇,是企业的决定,但是对HR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仅要对企业负责,也要对员工负责。尽可能的妥善处理好裁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同时稳定好现有员工,不让裁员的风波影响到留下来的这波人,做到平稳度过。
在只能顾着“活下去”的时代,裁员是房企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就像前阵子有高管说的那样:“今年是行业拐点,房地产人才整体过剩。谁去谁留都很正常。”
对于房企和员工来说,裁员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只有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企业、团队和员工的真实能力。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
总之,经营不易,裁员更不易。正确看待裁员,未来依旧光明。
END
主编:张艳
责编:达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