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打工人,告别2020的心态,拥抱美好的未来
很多人对于新鲜事物,或者对人,对物,对新职场,对新工作,新的一切。最开始的时候,都会感到兴奋,开心。甚至像我标题写的,渐渐萌生爱意。
就像我在10月13第一篇文章一样,兴奋的睡不着觉,当作宝贝一样。睡觉就乐呵乐呵,那时说白了,就想装X,总感觉自己与众不同。
但当前几篇文章下来,才发现。排版也是问题,定位也是问题,文章思路也是问题。哪,哪不顺,哪,哪不好。差不多就觉得放弃。放弃反正也没几个人知道,也不丢人。
但看到自己才刚坚持几天,又放弃,又不甘心。就不断去关注别人的公众号,关注后不断的阅读,看到好的句子,看到好的图片就复制下来。然后一来二往,才慢慢进入轨道。
而在今天系统的学习行业经验的前辈课程后,我便对整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做任何事,先上路,再调整;先做了,再谈感受。切记,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来走原路!
我觉得我已经度过三分钟热度这个时期。因为能一直不断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红海看蓝海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站在山角只能看到平视风景,看在半山腰可能能看到底部风景,而站在山顶才能看到广阔无垠的风景。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已经没有所谓的蓝海。就像国内的旅游城市一样,只要哪个网红点一爆发,第二天便人山人海。如同生意和事业一样,前些年听朋友说金融好做,便一堆人从事金融;近期又说互联网好,又有一堆人从事互联网。其实任何一个时代,蓝海是几乎只能算作短暂的信息差。大部分时代都是红海。
既然四面阶为红海,便不再寻找蓝海,而是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就像现在的微信一样,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的存量时代。存量时代下,更多的是
优胜劣态。诸如一些鸡汤合集,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无论是读者还是甲方,辨别内容优劣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如何让个人,企业在更细致化的领域变得更有价值,并有立杆见影的成效,是当下每位青年才俊和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就拿公众号来看,其实说实话,写鸡汤,我写不过“十点读书”人家是专业团队;写个人见解,幽默风趣的手法,我不如“小声比比”;B站火完公众号牛的“半佛仙人”我肯定也不如;论专业度,中国有多少清华、北大、夏大、人大、财经科班出身的学术型人才。但是否没有机会?肯定不是。
因为有句话叫: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因为术业有专攻。
在这里,我不是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媒体人,也不是说要写出10W+的爆文,说白了10W+也没啥用,最多涨1000-3000的粉,也改变不了我的命运。我写作的初衷不会变,在学习中为大家探索一条道路。提升大家的认知,让认知为大家买单。说通俗点,职场中教你成长,给你思路;情感中给你方向,你自己去实践;生活中给你希望;心态上,给你力量;视野中,带你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讲的有点牛过头了,毕竟我老板还经常看我文章呢。回到主题!
机会来源三方面:
1、认知,信息差。
我以公众号举例,大家举一反三,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事件。
微信官方的倾斜。2019年年初,微信的公开课上。张小龙说了这么一句话: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确实被自媒体用的最好的领域。听懂了吗?从订阅号可以折叠,从服务号可以支持线上支付。再到小程序的不断升级。微信一直是为企业准备的。又或者说,公众号一直是为企业准备的。也就说是,公众号虽然是红海市场,通过这条信息,我们可得出对于微信官方来讲,是一直支持这个市场,也就是赛道够宽,我可能做不到别人那样出色。但我在自己的企业,在自己的岗位,把专业的事做到极致,这不是机会吗?同理,你所在的行业,岗位,你的信息是否掌握透彻?
2、看事物的本质
微信本身不可被撼动的地位。毕竟公众号的背后是11亿用户的微信,是几乎被每个中国人使用的APP,是熟人与熟人之间朋友联系的工具是在线支付的重要入口,是打开急用的小程序,是成熟的服务号端口。这些微博没有,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都没有。所以,这也是我愿意去折腾的原因。你需要做的事,背后的本质关系和资源是否清楚。
3、市场的需求
越厉害的企业越缺公众号人才。你看中国移动,努努力,公众号涨了1亿关注。麦当劳,肯德基决定将线下跟公众号打通之后,他们的粉丝量都超过了5000万。而10点读书,咪蒙这种自媒体的巨无霸,用户量也不过2000万,甚至人民日报公众号的用户量,不如很多企业的。
公众号既是企业的用户池也是企业的门面。所以平台价值越大的企业,公共杠杆的效应就越大。
这里便是讲市场的需求了。
总之,哪怕是一块红海,你只要去吃透。边摸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能掌握信息差,看透事物本质,明白市场需求,加上不断的学习就有机会杀出一片蓝海。
做1%的专才
“通才”和“专才”,以前我是更看好通才的。但通过这段时间的随便写写,就产生出一种倾向“专才”的想法。
在没有更大舞台展示的时候,你就应该做好专才。
“通才”我的定义翻译为,综合型人才,什么都会一点。
“专才”我的定义翻译为,专业型人才,只专注在一个领域。
这张图之前我是有放过,忘记在哪篇文章了。今天特别来解释一下。如果当一个人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专注做一个领域,专注从0-1这种过程的时候。它是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复利拐点。
也就是俗语说的“量变形成质变”。前提是给自己时间,给自己正确的方向。
我为什么说主张做1%的专才,这1%是怎么得到的。首先,你如何成为这1%。一个人的专业+从事的领域+独特的思考,加上刻意的练习和系统化的学习,慢慢的你就会朝着1%的这个方向前进。
至少你会比95%的人,更强。
这个观点,我也是刚学习到的。比如像我,我本科学的会计学,从事的是互联网瘦身营养学,加上自己的思考,如果我通过会计学的方式,用数据具体的形式,甚至用统计,报表的方法把瘦身需要的工具,方法,PPT,文档展示出来。是不是能有一个新的思路,有一个新的方法。是不是能形成1%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听起来例子不太恰当,但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可行的。只是如何去执行,如何去落地是需要过程,方法和思考的。
还是那句话:每天思考多一点,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前提是,你做了什么事导致跟别人不一样。
我所要的,不是有一篇10W+,100W+的文章 我想要的是,拥有持续创作10W+,100W+文章的能力 在未得到这种能力之前,只有不断的寻找精确定位,高效方法 不断的系统学习,深入思考,哪怕最终不能达到 至少——经历过…… ——《2020年11月21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