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专题---是什么样的病
膜性肾病是个什么样的病?
图1.(肾脏的滤膜孔径变大,不该漏出的蛋白质全跑到尿液里了)
近些年来,关于膜性肾病的迷团正在被逐渐打开。研究发现很多膜性肾病患者的体内存在一种特殊的抗体,医学上称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这种抗体可以与自身肾组织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引起整个肾小球滤膜肿胀、增厚,通透性发生变化。目前的热点问题是膜性肾病患者这些抗体是人体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如果是先天存在的,那么它与基团遗传有关吗?如果是后天获得的,那么哪些原因可以诱发这些抗体的产生?最新技术研究证明人体内(肾小球滤膜表面)有两种细胞成分可能是膜性肾病的致病抗原,一个是 M 型 PLA2R,另一个是 THSD7A。因为在 70% 特发性 MN 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到针对 PLA2R 的自身抗体,后者也可以在 5-10% 抗 PLA2R 阴性的特发性 MN 患者中检测到(图2)。所以,按照病因可以将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膜性肾病的70~80%。根据标志性抗体的出现,又将原发性膜性肾病分为两类,有自身抗体表达的原发性膜性肾病自成一类,其标志是血液中可检测到抗plAR2R或和THSD7a抗体;另一类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这类患者检测不到相关自身抗体或原因不明。而继发性膜性肾病是指那些已存在某些明确病因,肾脏病变系继发于这类疾病后,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如乙型肝炎)、药物(如汞制剂、金制剂、青霉胺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及肿瘤等。目前认为是上述疾病直接损伤了肾小球基膜使其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而成为原位抗原,或疾病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先种植在肾小球的基膜处,与血液中的循环抗体结合后引发肾脏损害。
对于膜性肾病患者而言,正确区分继发性膜性肾病并寻找其病因是疾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精准的诊断及去除病因,不仅能使膜性肾病得到缓解,同时避免因原发病(尤其是肿瘤、感染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严重后果。从临床角度考虑,究竟有哪些诱因可以引起这些细胞成分产生变异或抗原暴露?药物?感染?肿瘤?对这些PLA2R及THSD7A抗体的检测是否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决定性帮助及判断治疗反应和预后仍在密切的关注中。
下期介绍下关于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