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施恩无需求报,善自有报
道德经:施恩无需求报,善自有报。
01
生活就像一座雕像,而刀柄握在自己的手里,想雕琢出什么样的生活,刻画出什么样的生活之路,完全由自己掌握。
一个人行走于生命之中,他能够掌握人生的途径,除了我们所看到的积极努力为自己谋取福利之外,更多的是在于自己潜在意识之中的认知。
真正能够决定人生结局的,并非是外在言行的机巧和狡诈,而是在于人生淳朴的厚道与善良,因为善自有报。
在娱乐圈有一个明星,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专注于公益事业,偷偷盖了100多所学校,我们不可否认他本身的能力和优秀,但是除了他本身的优秀之外,“悄悄盖了100多所学校”这一件事情也成了他的硬核加分项,博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他的舍是在看得到的层面,他没有计较回报,但是无形之中,生命却给予了他更大的回报。
但是人性之中存在着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只看到事物表象的得失。
人生真正能够在潜意识之中秉持着一种淳朴,一种厚道与善良的时候,才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而这样的一个潜在规律是大多数人主观意识未能察觉的,所以总是容易忽略,就好像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是抱怨这样一句话:善良没有回报,我行善了,但是我生活过得并不好,我还遭遇了很糟糕的事情,我为什么要行善,我不如恶一点,让自己得到暂时的利益。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就是抛开这样表象的认知,看到行善背后的潜在能量。
善良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不求回报的心思,如果每一次的施恩都期望得到回报,那么这样的善行是没有意义的。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已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圣人没有私自积藏,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就是利于众人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不与人争夺。
这是《道德经》最后一篇章的智慧总结,道的心思以及道的规律就是施于不求回报,这是一种真正的善良,更是认知天道的智慧。
很多人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都感觉到不解,因为大部分人计较的都是付出就要立刻看到回报,但是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自己反而富有了。
这也正是俗人认知与道心之间的区别,俗人看到的都是表象,而道心符合的才是规律。
正所谓说舍得的智慧,“舍”是在我们看到的层面施舍与人,而“得”会在无形之中收获,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种德或许是物质上的,也或许是无形之中的。
02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珍贵的也是善良背后存于内心的和气,内心温和,人生自有福报。
而且在我们看不见的层面,舍与得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必然关系,这个必然关系甚至是在我们的意识和认知之外,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认知之内,尽可能的去善良,让自己的善良渗透到细微谨慎之处,不要让自己的善良给别人产生压力。
有一个国家在大雪天的时候,公司商店一般都停止上班,学校也停课,但是唯独有一个公立学校仍然开放着。
每到上学的时候,那些家长就打过去骂学校,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电话打过去之后刚开始是愤怒,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的挂上电话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
原来学校都是这样跟家长解释的:这个学校有许多富裕的家庭,但是也有很多贫困的家庭,贫困的家庭没有暖气,没有早餐,没有午餐,孩子全靠学校里的免费午饭,甚至可以多拿一些饭回去当晚餐,学校停一天课,那些孩子就要挨饿一天,所以老师和学校领导宁愿自己吃苦,也要保证这些孩子的生活。
这个时候富裕家庭又问:“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家里待着,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呢?”
这个时候学校说:我们不愿意让那些贫穷的孩子感受到他们是在接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层次是保护他的尊严。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学会守住自己的品德,注意人生最细微的地方,恩惠也施于那些根本无法回报的人,这才是善良的意义与魅力。
施恩不图报,才是人生应该秉持的一个道理和规律,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谨言慎行,与人为善,从人生根源处为别人着想,真正的施于善心,而不是有目的的施舍对方,这样的善良才是一种最纯粹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