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45:老挝危机

1961年1月19日,肯尼迪就职的前一天,他跟即将离职的IKE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IKE告诉肯尼迪,老挝是中南半岛的关键,如果被苏联掌握,美国就只能收手,完全放弃东南亚。

如果仔细看看地图,IKE这话不无道理。

假设老挝保持事实上的中立而不是被苏联掌握,那么第一,泰国基本无虞。这是美国绝对正牌的盟国,苏联影响力被老挝缓冲之后,泰国承受的压力就很小,这张多米诺骨牌大概率不会倒下。

后话就是泰国北部的金三角地区,那里的苗共势力直到80年代才完全消失,而且,泰王借助的是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雇佣军.……

第二,越南也是美国的正牌盟国,但因为分了南北,所以不是那么绝对。越盟南下有三个途径:1、海上。这是死路,因为南越+美国海军掌握绝对的制海权。

2、正面攻击。这也是死路,因为在北纬17度上,越南领土的宽度只有区区80公里。退一万步来说,放弃顺化之后,南部50公里处就是海云关天险。对越盟而言,在如此狭窄的正面攻击海云关一线,是不可能的任务。

3、借道老挝南下。这是越盟最理想的路线,因为越/老边界是山区,交通不便水毁公路是常事,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将自己的人力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而将南越/美国的机械化优势最大程度地抑制。

如果老挝保持中立,越盟南下的唯一通道就断了,南越从此高枕无忧。

IKE行伍出身,对老挝的地理重要性看的很准。老挝境内的的胡志明小道在越战的人员物资补给上,对南越的军事溃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看的准,IKE当然不是没动作。

当时美国支持的是诺沙万(Phoumi Nosavan)。他是老挝土著,50年代在法国培训时跟CIA勾搭上了,回老挝当国防部长之后,1959年底发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控制了首都万象。

贡勒(Kong Le)上尉不服气,1960年8月也政变一次,年底被CIA支持的诺沙万翻盘,于是贡勒北逃,得到苏联等方面的支持。

富马(Souvanna Phouma)是原政府总理,政变之后就流亡金边,但他在老挝平民中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力,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苏发努冯(Souphanouvong)是巴特寮党(Pathet Lao)的党魁,这是一个亲苏的政党。

到1961年肯尼迪接手时,老挝是天下三分,苏发努冯掌握老挝/北越边境;贡勒掌握北部;诺沙万掌握万象跟南部,但控制力很弱民意支持度不行,在三国之战中处于濒临溃败的态势。

而且,诺沙万的支持者只有美国。也许是不愿参和的借口吧,英法两国认为诺沙万的正统性不足,他们支持流亡金边的富马-------支持苏系人马当然不可能,所以支持这流亡在外的前总理。而且,英法强烈反对军事介入。

支持前总理富马,英法两国是一种表态而已:反正富马又不会打回去所以轮不到自己出兵支持,大不了出点钱给富马养老。这做法,纯粹就是糊弄应付美国,因为这时法国已经离开越南,而老挝距离英国支持的马来西亚远的很。

俺猜的哈。

东南亚在1954年9月成立了个叫SEATO的东西,全称是“东南亚条约组织”,签署国除了东南亚数国之外,有英法美澳等西方国家。这组织的目的,就是联防,防止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

就是1961年初老挝面临的这种情况。

这条约在这里没起任何联防的作用,英法的倒戈让美国挺难受,如果继续干的话,显得是一意孤行,所以条约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是限制了美国的介入。

可对美国而言,控制老挝就能保得泰国南越两国无忧,是个不错的发力点,反之则非常糟糕。

当时诺沙万形势极坏,要支持他的话,就得出兵。

所以,在猪湾事件、柏林墙跟古巴导弹危机之前,肯尼迪面临的是这个老挝危机:缺乏盟友的情况下,单方面军事介入的政治风险比较大。但放手的话,之前的努力就付诸流水,而且将来的泰、越局面就很被动。

IKE的意见,是即便没有英法等盟国的支持,我们自己也得干。“如果苏联掌握老挝政府,对我们来说将是灾难性的。”IKE对肯尼迪说。

肯尼迪没冒险,在3月23日的记者会上呼吁“我得向美国及世界人民清楚的表明,我们要求的是老挝的和平而非战争,老挝政府的真正中立而不是沦为冷战的爪牙,这中立协议的达成,应是在谈判桌上而不是战场上。”

暗地里,当然是有支持诺沙万,希望他能稳住局面以在和谈中获得有利地位,不过,诺沙万没意外地继续溃败。

一个月多月后的5月3日,贡勒同意和谈,但在这段时间里,越盟已经占据了老挝南部的交通要道,胡志明小道成功扩展。

南越最终就死在这小道上。

这是肯尼迪上任后的第一个妥协

当真说起来的话,在老挝的妥协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新官上任重担初承,得有个过渡。而且,老挝也不过是天远地远的一个小地方而已,他本人没有军事敏感性。不过,后面猪湾事件跟柏林墙的妥协就比较严重了,直接被赫鲁晓夫藐视,导致古巴导弹危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