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从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一日,坐公交车,“我”大抵是身体不大好一直喝药的缘故,坐在车上浑身冒汗,肠胃翻江倒海,车上一刻犹如一年,整个人即将虚脱。此时一位貌似孕妇的年青女子,不偏不倚停在“我”旁边。“请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后司机师傅生气地说:那位女同志给孕妇让个座。我摇摇晃晃起身,年轻的貌似孕妇的女子心满意足的就坐。有时我们的力量是惊人的,竟然坚持到站,现在看着公交车都有一种反胃恶心的感觉。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感同身受这件事,针不扎到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有多疼,于你于我,只有冷暖自知。
学生时代老师就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活了大半辈子依旧没明白什么恶是道德。道德是用来约束有错的人,更多的是律己,而不是用来禁锢无辜的人。制定自以为是的准则,遇事双标,绑架别人的道德,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么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让座”本是一种美德,而人人将自己的所谓正义与猜测强加于别人,这不就成为了“道德绑架”?听起来有那么一点点酸楚、悲哀,甚至还有一点愤慨,但它存在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无独有偶,我无意间点开了电影《搜索》,结果竟然含泪看完。当影片结束后,一种无以名状的痛萦绕在心头。“道德绑架”一词瞬间出现,是啊!这不是赤裸裸的可以杀人于无形的道德绑架吗?不了解真相,不关注人本身,仅以管中窥豹的片面表象,便对主人公进行了行为道德绑架。叶蓝秋因为公车不让座的一件小事而引发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以及最终被逼到生活的死角,表象好似网络暴力,本质是行为道德绑架,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叶蓝秋,心灰意冷了惊愕与恐惧占据了她的思维,拒绝为老大爷让座后,一群不明真相的乘客对其进行了“及时雨”般的攻击,随后实习记者、新闻主编对叶蓝秋再次进行变本加厉的行为道德绑架。
此时的叶蓝秋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只好躲避这些人云亦云的人群。媒体可以伸张正义也可以杀人不见血,从而引发了集体性的道德绑架,人们不去了解叶蓝秋行为背后的事实,一味的对叶蓝秋的行为进行指责与道德绑架。人们的良知消失,道德沦丧,叶蓝秋的自杀让这场行为道德绑架无法继续。现代社会中人心的忙碌、人性的麻木大抵是造成道德绑架的根源。凡事应是有一定的度的,社会舆论也好,人与人之间交流也罢都应适可而止,所有的影视剧都是源于生活的。
观整部影片,“道德绑架”这个词在脑海中频繁闪现,情感道德绑架可以将一个健全的心摧毁,生活中会不会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产生心里负担甚至心理阴影,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道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如今浮躁的社会道德走向了极端,道德绑架的危害显而易见,原因是多重的,要想杜绝何其难,每每想到此,担忧与痛心便袭来,“有必要斤斤计较吗?”“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那么富有捐了这么一点钱”……类似的道德绑架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人有着一定的判断力与心里承受力,被绑架后还是遍体鳞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孩子是一张白纸,这种导向让人心有余悸。
克雷洛夫寓言中讲,目标高大就跟地位的高贵一样,显然是好事,然而假使灵魂卑劣那就不见得有什么好处,道德绑架者们并不知自己的灵魂卑劣,他们或盲从或私利或高调,既可恶又可悲。道德本就是一个模糊的没有界限的概念,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显得尤为重要。陈凯歌导演将入选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请你原谅我》于2012年7月6日搬上荧幕,思想性艺术性都到达了非凡的高度,是观众之福,社会之幸,道德之音。陈凯歌导演的文人情怀使得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约翰·高而斯华馁讲,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道德绑架是万万要不得的,之于个人的尊严是一种伤害,之于社会的进步都是一种阻碍。
真正的善良,是很温暖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经历,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清楚,我们能做的就是感悟生命的美好,获得心灵的启迪,多一份人文关怀,道德绑架或许会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