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三十七)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37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释     解
老师说:“行仁弘道的君子应当正定于仁德,率仁德之性直道而行,不拘泥于仁德之外显明的物欲财利逆仁德而行。尤如侍奉君上一事,作为臣子应当以行仁弘道的职责本分为事之先,为君上谋'近悦远来’的仁德兴邦之政,为民众谋'富之庶之’的礼乐安民之道,不拘泥于言表的忠君而不去进谏献言,让其政偏离仁德大道,不为一时的禄食舍仁德道义而弃善随恶,这样敬其事,臣子的敬忠之心和禄食福利自然会随后而至。”
释     字

《说文》: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乘力切。

《释名》: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汉字“食”从亼从皀。“亼”为倒口之形,“皀”为盛食物之器具簋,会以张口就簋而食之意。《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说:“林义光氏以为:'从亼(倒口)在皀上,皀,薦熟物器也,象食之形。’……亼音集为古集字,皀音香,谓谷之馨香;集众米而熟之以生馨香之气,此生香气之熟米即为饭食,其本义作'六谷之饭曰食’解。” 戴家祥在《金文大字典》中认为:“亼象器盖,下为簋之初文。……是食古代往往用簋,故以加盖之簋,作为食饭之食。”本义是吃、进食,亦指饭食、粮食、祭献、享祀,引申指享受、接受、采纳,又转指食禄、俸禄。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的“君子贞而不谅”的教导,让人们把握君子“正定以仁”而从“仁之性”、达“仁之善”的弘道要义。本章“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的教导,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君”之事中体悟“君子贞而不谅”,把握事君以而先谋行仁弘道之政事,则忠君得禄随后自来”的事君之道。
老师说:“行仁弘道的君子应当正定于仁德,率仁德之性直道而行,不拘泥于仁德之外显明的物欲财利逆仁德而行。尤如侍奉君上一事,作为臣子应当以行仁弘道的职责本分为事之先,为君上谋'近悦远来’的仁德兴邦之政,为民众谋'富之庶之’的礼乐安民之道,不拘泥于言表的忠君而不去进谏献言,让其政偏离仁德大道,不为一时的禄食舍仁德道义而弃善随恶,这样敬其事,臣子的敬忠之心和禄食福利自然会随后而至。”
本章需要注意“而后其食”不是“以其食为后”之意,而是因 “敬其事”尽职责的行仁弘道的作为之后,自然会得到“其食”。“敬其事”是得“其食”之因,“敬其事而后其食”是以时间先后关系构成的因果复句。本章是对前章“君子贞而不谅”的继续,通过“事君”来对“贞而不谅”的解释,让人们体察把握在位行政者奉上的“行仁弘道”的不变的坚守,不在于为己谋俸禄。俸禄是随“行仁弘道”随后自然而来的,是不用求和谋的。在细读本章时,自然能体悟到孔子言说教导告诫人们的是:如果臣子事君不以仁德道义为先,而将禄食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就会是食先事后的谋政次序,这样的臣子就是在和君上在谈生意,君上和臣子在讨价还价中自然就会丢掉仁德之本,天下就会逐利而行,这就是当下礼崩乐坏的根源。注意,孔子的事君不是后世的忠君。因此,忠君不是忠于君上之忠,而是忠于政事之忠,君上偏于仁德大道时,臣子的忠君就是及时进谏纠偏,而使其政回归仁德正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