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断接俯仰

漾太极

田本《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字二解》云:“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因手足无著也。俯为一叩,仰为一反。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之时,俯仰最当留意,时时在心,手足不使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如断而未断,见隐如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心意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

文中,“断接俯仰”显然讲的是一种“劲意神俱断”之后“极於隐显”的高超功法。而同谱的《懂劲先后论》则云:“未懂劲之先,易犯顶匾丢抗之病,既懂之后,又恐犯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断接无准,则视听未正确,尚未达到真懂劲之境焉。”此节文字却将“断接俯仰”作为懂劲后的一种易犯之病。粗粗看来,似乎有自相矛盾处。仔细琢磨,老谱揭示了学练太极拳在真假懂劲间的门槛。意思是说,当我们掌握了“断接俯仰”,便能达真懂劲之域,不掌握“断接俯仰”,尚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矣。

何谓“断接俯仰”?

田本《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字二解》云:“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俯仰关乎手足也”,断接为俯仰之体,俯仰为断接之用。形体上要处理好“俯仰”的问题,意念上就能掌握“断接”这一“极於隐显”的高超功法。反之,意念上倘若没有掌握“断接”这一功法,形体难免会犯“俯仰”之病。

老谱也正是从形体和意气两个层面反复论述了“断接俯仰”。

太极拳讲究周身一家、完整一气。周身一家、完整一气的要求,在相对静止的定势中,也许相对的简单。一般而言,只要开了胯、松了肩,其他各关节节节拔伸舒展了,人体原本表现为由上下、左右两维而构成的一个平面,由于各关节节节拔伸舒展,几大关节犹如中国传统木工使用的“榫头”,一一入榫了,人体的这一平面便加上了“前后”的维度,成了三维空间。将人体譬之一棵树,而太极拳的要求,是将人体这棵大树变成一座房屋。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就象是一座会跳舞房屋。房屋是相对静止意义上的周身一家、完整一气。而要将这座房屋漂亮的跳起舞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处理不好“俯仰”的问题,就会造成落门掉窗、少椽移柱、脱榫散架,乃至整座房屋的倒塌。这便是“手足无著”之病了。叶大密老师时常告诫学员:“两手不知呼应,是谓半无着落”。

“呼应”两字讲透了“着落”的深意!要将自身这座房屋跳起舞来,不但两手需要“呼应”,两足需要“呼应”,手足之间需要“呼应”,各个关节均需要“呼应”。每招每式,举手投足有了“呼应”,就不会出现老谱所谓“俯为一叩,仰为一反”的现象。

行拳走架,在轴线变换中,应该注意身躯的平整移动,前移时,保证两胯先有动意,后撤时,头脸须先有后撤意。移、撤失准,难免叩、反。移、撤与叩、反,有着本质的区别。移、撤之间尚有上下前后左右之间若即若离的牵引与拉伸。这种牵引与拉伸的感觉,表现在人体整体的前移后荡中,自然便是一种身心之间的呼应,一种与外界广袤世界的呼应。 

一断则触,一接则发。触发之间,断接无痕,“心意身体神气,极於隐显”。触发两字,讲透了太极拳在推手时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时间”。

倘若说,太极拳行拳走架还只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那么在推手之时,这一三维空间里,就加入了时间这一维度。是一个四维空间的概念了。老拳谱所谓“得机得势”的“势”,主要是对三维空间所体现的一种矢量,而“机”则重在描述如何让矢量发挥更大功效的“时间”的把握了。推手之时,时间上的把握,有主动被动之分。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者,显而明矣。只有主动把握了“动静之机”,才能触而后法,随感斯应。一触即发,与人是一气呵成,与己则有“断接”。

“隐微如断而未断,见隐如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心意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粘黏连随,讲究的是不丢不顶的功夫,而接接断断,断断接接讲究的却是即丢即顶的功夫。触发之间,便是即丢即顶,触发之间,便是断接之能。田本《杨氏太极拳老谱·粘黏连随》结语云:“学者欲求懂劲,当於此四字三注意焉”。可见,先求懂劲,必须时时注意粘黏连随。而粘黏连随后的不丢不顶,与人对待,还只是被动的调整阴阳平衡,还只是“似懂未懂两可之间”的假懂劲。而当掌握了断接这一技术要领,接接断断,断断接接,便能即丢即顶,在对待之际,却是主动调控双方的阴阳平衡,“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金仁霖老师说:“不丢不顶,还只是基本功夫,即丢即顶,才是一种境界。”这自然是与杨氏老谱中“断接俯仰”是一脉相承的了。

只有掌握了“断接俯仰”这把钥匙,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太极拳“懂劲”之门,才能真正有资格去窥探太极拳的奥堂。

早些年在《武林》杂志刊登南馨先生撰稿的一则有关叶大密老师的佚事。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民盟支委去无锡开会,在游太湖的游船上,有人想见识叶老师的功夫,便用凳子向叶老师砸来,叶老师随手用一柄扇子,潇洒地将凳子粘住,随即又将凳子抛向其原来位置。极尽“断接俯仰”之能事,何等的玄妙高深!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相关推荐

  • 方青老师口令版教学85式(22)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收势(收藏版)

    方青老师,是一代太极宗师扎西大师入门弟子,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武术六段.他学的是师父晚年的拳架,他会把自己掌握的拳理拳法,用我们的身体语言.骨骼的整合去剖析整套杨式85式太极拳,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太极 ...

  • ​[特约来稿] 结缘太极,感恩太极!

    结缘太极,感恩太极 三年前春天的一个早上,到体育场跑完步,去隔壁公园散步,碰见一个朋友在太极,朋友示意我在后面跟着做,以前没有接触过太极,什么运作也不会,也没有武术基础,还担心别人笑话,但当时的环境和 ...

  • 特约 | 二水居士:一段关于“含胸拔背”的公案

    在众多太极拳身法要领里,对"含胸拔背"的质疑,由来已久. 民国19年唐豪出版<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在其序言中便大放厥词,誓言"辟太极拳之妖妄"云云 ...

  • 特约 | 二水居士:奇经八脉的养生意义

    气,是一种能量,从中医角度来理解,气,就是血气,意思是血液循环所产生的能量.这能量,通过经络能布及周身. 理解人体脉络,不妨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一.水流能发电,那么血液循环也一样的可以产生生理能量(中 ...

  • 特约 | 二水居士:奇经八脉的技击意义:劲与势

    奇经八脉贯通,在养生上的意义,倘若说是不能立马验证的话,但是在技击含义上,应该是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摸索而验证的.二水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对纯粹的气功抱以扁见,原因就是纯粹的气功,无法立马验证"真 ...

  • 特约 | 二水居士:太极拳之气

    太极拳以及其他的内家拳,讲究的就是内练精气神的.但,古人对气的理解,也许与今人不同的.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几句话所能讲得清楚的. 太极拳的气,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概念.由于几百年来,各位大师对拳论的理 ...

  • 特约 | 二水居士:炁,是一种无形的能量

    古汉语炁氣两字,简化为气.仙道气功中医所讲的气,一般而言,喜欢用"炁"(图122).其他讲究自然空间的或者呼吸.或者与五谷相关的一般使用"氣".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

  • 特约 | 二水居士:太极拳方圆之理

    太极拳的方圆之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方向与路径.方向是方的,路径却是圆的.王壮弘先生有个譬喻,他说:倘若你走路去美国,两点一线,是最近的距离.你走的肯定是这直线.当你走到了美国,你回头一看, ...

  • 特约 | 二水居士:太极拳的阴阳观

    从拳架而言,首先得明确你自身的阴阳概念. 第一的层面的阴阳:有形的身形.与身形相关的无形的空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有形与无形之间的阴阳关系,是必须明确的.这一层面的阴和阳,简单的去理解,可以分成三阴 ...

  • 特约 | 二水居士:史湘云的阴阳观

    阴阳五行原本不是很复杂的.明朝之后,这道理其实已经通俗化了,成了老百姓人人皆知的基本方法论层面的东东.明朝有一则捉拿人犯的悬赏公告,里面描述犯罪嫌疑人的长相五官,全是用木火土金水来描述的.金脸木鼻之类 ...

  • 特约 | 二水居士:阴阳五行与经络学说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群人物,他们材剧志大,见闻博广.他们企图建立一套能够解释宇宙万物的架构,用以一统自然界人文社会各方面的次序.这群人,俗称阴阳家.五行学说,就是他们的根本学说.这套体系,类似于西方的结 ...

  • 特约 | 二水居士:调控

    练太极拳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 古人养生的观念,就像是保养一辆汽车.我们身体这辆车,倘若象是出租车一样,二十四小时,成天在马路上跑,这辆车,三年就得报废.反过来,这辆车,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