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区改造,不要再刷设计师的存在感了!
2017 年 9 月 20 日,我随同北京市委宣传部门和媒体记者,参观了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侧西打磨厂地区街巷整治提升的成果。
通过前阶段的努力工作,西打磨厂地区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私搭乱建的违章建设得到了拆除,纷乱的电线均已入地,原来被淹没的历史建筑露出了本来面目,街道干净、整洁,在当地居民的参与下,胡同绿化颇具北京特色。当地居民对这次整治提升十分满意。
住在当地几十年的老住户高兴地说:整治不仅美化了环境,过去老北京的感觉又回来了!
▲(图一)
这次参观,还着重看了由北京相关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和施工单位整饰的几处历史建筑,也看了几处“大师”的作品,颇有感慨。
▲(图二)
大江胡同 83 号,原为贵州会馆,几十年来一直被居民占用,已经面目全非,通过这次腾退整饰,恢复了历史原貌西打磨厂 105 号原为临汾会馆,属普查文物,通过修缮恢复了历史面貌。
该会馆建成于明代,有 400 余年历史。整治前是大杂院,2015年完成 30 多户腾退,现辟为“北京会馆文化博物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保留了明代遗迹至今的梁架、檀木及其上面的油饰彩画,十分珍贵。
▲(图三)
长巷三条一号,原为旅馆,属普查文物,腾退之后,经过修缮,恢复了历史原貌,为老北京又添一道风景(图四)。
▲(图四)
除去这些中国传统建筑之外,许多近代建筑也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修缮。如打磨厂街 212 号,原为人民银行招待所,此次整治提升拆除了违建,清洗了墙面,露出了原来的容颜(图五)。
▲(图五)
这次整治,也引入了一些国内外建筑大师参与,其中有三处格外引人注目。
一处是打磨厂街 220 号。这里原是一处规则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颇具特色。腾退后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作改造提升设计。他将原建筑外檐的墙、窗由规则做法加以改造并在外侧附加了一层彰显隈研吾风格酷似渔网的金属网格装饰(图六)。
▲(图六 图七)
再一处是銮庆胡同 37 号,由都市实践设计院孟岩大师设计。他将一个本来很规则的四合院用竹钢制品围合成一个不规则的空间,以此彰显设计师本人的创意和风格(图七)。
还有一处,西打磨厂街 216 号。这是一座很规则的三进院落。荷兰 mvrdv 设计事务所的维尼·马斯为达到从外一直能看到最里面的“一眼望穿”的效果,把中路明间的传统格扇门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四扇木制槅扇门改成一大扇钢制槅扇门,并沿中部任意裁开,中间安装门轴,成为一个大转门。关闭时,可保留槅扇的外形,打开时将中间大门旋转 90°(见图八)。维尼·马斯认为,这样改造就能达到他所要的效果。
▲(图八)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其中一些共性的东西。
凡由北京从事传统建筑保护、设计的单位所做的整饰、修缮,都对存在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心怀敬畏,给予了最大的尊重。他们的设计忠于原物,通过整饰、提升再现历史建筑的原貌,而不是按照设计人的意志对历史建筑进行任意改造或包装。
凡由前卫的设计大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做的设计,都是在展示设计师个人的风格,通过添加自己的东西而刷存在感。他们对这些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缺乏起码的尊重。而且往往是在没有读懂中国建筑的情况下就急于动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那位荷兰建筑大师维尼·马斯。
如果说,维尼·马斯主要目的是为追求对中国的三进院落“一眼看到底”的视觉效果的话,我们的老建筑其实早就具有这种功能。
中国传统院落中路的槅扇门,只要把中间两扇打开,就能展现出大开中门的效果。中国人历来有大开中门,还接贵客或迎新人、送故人(即办红白喜事)的风俗。凡遇尊贵的客人(或迎新人,送故人),都要将中路的大门打开。
看来,维尼·马斯先生是在不了解中国的文化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改造,结果弄巧成拙。经他一改造不仅破坏了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槅扇门,而且破坏了中国人走中门的尊贵习惯,迫使无论多么尊贵的客人都得去走边门,——因为中间通道被维尼·马斯改造的铁门占据了。
维尼·马斯先生绝不仅是“改造”了我们房屋的槅扇门,而且是破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其他两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作了批复、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世界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
这次北京百街千巷整治提升,除去解决了街巷胡同脏乱差问题之外,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拆违、整治,提升了街巷的品质,再现了传统风貌和古都风韵。
在首都四大功能中,北京老城区主要承载的是文化功能,是老北京人的居住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以及故宫、北海、景山等皇家建筑文化。这些文化应该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而不应加杂其他东西,尤其不应再加杂进新月派的东西,否则将使这些老建筑变得不伦不类。
那种把中国四合院的外墙、外窗乱加改造后,再挂上一层“破渔网”的做法,以及将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圈成任意形状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歪曲和亵渎。对此,我们应当大声说“不”。
我国文物界一位老专家曾说过,对待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要当翻译家,不要当作家。翻译家的职责是忠于原著,而不是按个人的意旨去修改原著,在原著中任意添加自己的东西。
北京原来有三千多条胡同,现在剩下来的仅有大约 1/3 了。对这一千来条胡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倍加敬畏,倍加爱护。
如果现在还有人为刷存在感,而在这仅存的老城区内兜售自己的私货,继续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瞎折腾,他们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