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养而不教,林黛玉的人生悲剧,贾母要负主要责任
贾母喜欢收养女孩,只要是她看中的既漂亮又灵动的女孩,她都想收到身边养着。即使不能长期养,哪怕能养一两天也可以。
因此,她先后收养了史湘云、林黛玉、薛宝琴,还有贾府的宗室女孩喜鸾和四姐。看起来,贾母确实是个慈善有佛心的老太太。她收养的这几个人里,史湘云和林黛玉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女,宝琴也没了父亲,喜鸾和四姐则家境贫寒,贾母的这种善行,有济世之感。
当然,这是初读红楼时的感受,后来才知道,对于贾母这样花钱如流水的人来说,收养几个人,实在不算什么事,因为不需要她付出什么。吃穿用度有管家安排,日常生活有丫鬟婆子照料,而她可以得到她最想要的:绕膝承欢。
但是,她忽略了一点,收养未成年的孩子,除了要管衣食住行,还要管教育。
有句俗话说得好,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收养女孩,管吃管穿管住,都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但教育却不是钱能解决的,它属于精神层面,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还要有耐心。
所以,当史湘云长到需要学习大家闺秀的教养时,她的叔叔婶婶把她接了回去。自家的孩子自家教,以后走出去才能代表自家的家风。无论叔叔婶婶是否真心疼爱湘云,至少他们非常重视对湘云的教育。
林黛玉六岁丧母,父亲无心续弦,黛玉的教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恰好贾母提出要把黛玉接过去收养,倒恰逢其时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林如海放心地把黛玉送上船,不再过问黛玉在贾府过得如何,因为,他相信,贾府一定会把黛玉教育成标准的大家闺秀。他以为,黛玉这一去,会“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有外祖母的干预,有“舅氏姊妹”相依相伴,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只能说,林如海太大意了。按照常理,这么小的孩子换一个环境生活,监护人也变了,应该进行一下交接。比如原监护人交代未来的监护人,这孩子有哪些习惯、禁忌,生活上该注意些什么。还有,父亲对女儿的未来有什么期望,希望她到了新环境能学些什么,都是可以提一提的。
但是,贾府并没有正式派人来接,而是在奔丧的同时顺便把黛玉带走,而且来的是一些三等仆妇,一个管事的人都没有,林父能跟谁交待呢?
当然,很有可能,哪怕林如海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和嘱托,依然无济于事。因为,到了贾府,一切由贾母说了算,他鞭长莫及。
把黛玉接来的贾母,并没有让黛玉和表姐妹们一起学习生活,而是安排她与表哥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这就出现了两大问题:
其一、在那个时代,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不同,不但不能一起接受教育,还无法像同学一样交流学习心得。
其二、黛玉在林家时,林父把她当儿子养,还请了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当家庭教师。如果黛玉进贾府能和宝玉一起接受男孩般的教育,也算是把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接上了,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闺秀。
但是,宝玉的情况很特殊,虽为男儿身,却又被贾母当女儿一样养在后院,读书成了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形式。也就是说,贾宝玉既不接受正规的男孩式的教育,更不接受女孩式的教育。不过,因为宝玉经常需要跟着父亲出席社交场合,他便被强制学会并遵守着人情礼仪,因为这关乎着贾府的脸面:
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由此可见,宝玉的才能教育缺失,但礼仪教育还是到位的。同时,因为贾府对黛玉没有对外脸面的需要,也就没有对她进行礼仪教育。
这就导致了黛玉的教养缺失,不但忘了在林家接受的教育,而且因为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受到贾母的特殊照顾,可以在贾府百无禁忌,于是成了一个在教养上有严重问题的人,空有大家闺秀之名,没有大家闺秀之实。
那个时代,男人的世界在外面,女人的世界在家里。贾府人口众多,而且是经历了几代繁衍而来的人口,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情社会。这个人情社会与外面的世界并没有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会在这里有所体现。
没有接受贾府礼仪教育的黛玉,完全用她的特权待人处事,结果就是被贾母捧杀:下人不待见她,平辈主子们不愿意与她交心,长辈们主子们拿她当客,保持着客气。就这样,“孤高自许”的黛玉,真的走到了被孤立的境地。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燕窝不算什么,人参肉桂也不算什么,不过是花钱而已。但是,再有钱,还是需要人拿着钱去办事。黛玉没学会人情礼仪,平时恃宠生骄,无视下人的付出,以索取为理所当然,自然会招致非议和诅咒。
除一怕下人的非议和诅咒,她还不敢开口向“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要,说明她也知道,“老太太、太太、凤姐姐”也不那么待见她这个不省心的人了。
有人说,黛玉主要是不想麻烦下人,与“老太太、太太、凤姐姐”的感情依旧,这其实是断章取义、只看到表象了。
后来,当宝玉知道黛玉在吃宝钗送来的燕窝,就在贾母面前“略露了个口风”,贾母便安排凤姐定期给黛玉送燕窝。这其实又回到了原点,无论是谁开的口,下人们要埋怨还是会埋怨,要诅咒还是会诅咒,并不会因为这是宝玉开的口就有所改变。
所以,黛玉只是不想去开口而已,“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这其实是黛玉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她也担心这三个人心里有想法。而宝玉“略露了口风”贾母就马上吩咐凤姐办理,不是因为疼爱黛玉,而是和宝玉一样的想法:“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她要,也太托实。”
我家收养的人,靠亲戚接济,这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所以,得马上办,得把这个面子要回来。
在贾母心中,面子大于天,任何人都不能让贾府失了面子。在这一点上,宝玉和贾母是一致的,谁说宝玉不懂人情世故?
黛玉是何等聪慧之人,当然洞悉一切,所以才有了“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将心里话向宝钗和盘托出,在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也把问题指向了贾母: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素日被自己当成藏奸的敌人,其实是最为知心和有爱的姐姐,而那个把自己接来并捧到天上的外祖母,十年间没有对自己进行过实质性的教育。
多么痛的领悟!
只不过,这种领悟太迟了,注定将泪尽而逝的黛玉,在薛妈妈和宝姐姐面前找回爱和温暖,她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如果黛玉在临终之时真的有话要说,她最想说的应该是五个字:“外祖母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