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帮助刘姥姥打秋风,周瑞家的图什么?

人与人的关系,最容易因贫富或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能做到“苟富贵,不相忘”的人,是极少数。

可是,当一穷二白的刘姥姥找到已跻身中产阶级的周瑞家的,表明了想要打秋风的目的,却得到了周瑞家的不遗余力地帮助,作者把这个过程描写得很细致,想要表达什么呢?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打秋风,“他们家的二小姐(王夫人)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惜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为突出体现刘姥姥确实是因贫困而来,前面还通过刘姥姥与女婿王狗儿的对话来进行了铺垫。这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打嘴现世。”所以王狗儿不愿意做,狗儿媳妇“也难卖头卖脚的”,只有刘姥姥“舍得这副老脸去碰一碰”。这些铺垫,都说明此次打秋风之难,成功系数低。

唯有一线希望,就是狗儿提出来的,“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

刘姥姥找王夫人,凭的是旧交情;王狗儿提议找周瑞,凭的也是旧交情。但是,多年不来往,旧交情还在不在呢?尤其是贫富变得更加悬殊,旧交情还是否靠谱?

这些都是未知数,而且,从现实的角度看,多数是不靠谱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仅是贫与富之别,就把人分隔成了两个世界。

不巧的是,当刘姥姥“天未明”就带着外孙子板儿进城赶到贾府,周瑞却不在家,只好退而求基次,找上了周瑞的娘子,周瑞家的。

为什么说是退而求其次?通常来讲,女人比男人小气,像这种丢脸又不讨好的事,能推则推,不能推撒泼也要推。

但是,周瑞家的不仅热情接待了刘姥姥,而且在明白刘姥姥来意后,满口应承要玉成此事:“皆因你原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就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

破个例”,说明这种事不常做,也不宜做,算是走后门了。周瑞家的为何要为刘姥姥破例?文中也写得很清楚:“只因昔年他丈夫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

难却其意”,说明旧情不忘,并非翻脸不认人的忘恩负义之人。“显弄自己的体面”,则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显示一下自己有本事,在贾府吃得开,混得不错。

也就是说,已混到中层的周瑞家的,并没脱离为人之本色,朴实但有些市井之气。这也正是作者曹先生塑造人物的手法: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恶人也有善的一面,好人也会有些小毛病。想要着力写周瑞家的不忘旧情,却要提一笔她的“显弄”;同样,想要着力写刘姥姥之大义,却在这一章回中细致描写她打秋风这一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

接下来,周瑞家的非常卖力,盘算得也很精准,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刘姥姥谋到了二十两银子。

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谋的。

第一步,算好时机。

先是“叫小丫头到倒厅上悄悄的打听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然后趁王熙凤侍候完老太太吃饭这个空子,把刘姥姥带过去。“若迟一步,回事的人多了,难说话。再歇了中觉,越发没了时候了。

时间算得这么精准,一方面说明作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这么多年总经理秘书没白当,对贾府中的节奏相当了解,且懂得利用时机,是个称职的中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她对刘姥姥的承诺并非随口而说,而是真心要帮刘姥姥把这件事办成。脂批也做出了提示:“在今世,周瑞妇算是个有情不忘的正人。

第二步,给姥姥以鼓励

刘姥姥虽说在面对王狗儿时挺自信,但真进了贾府,到了王熙凤面前,还是有些底气不足。毕竟打秋风不是件光彩的事,尤其王熙凤本身气场强大,不怒自威,刘姥姥原有的自信瞬间就消散了。想说的话怎么都说不出口,中间还被贾蓉借屏风给打断,更是“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

周瑞家的深懂刘姥姥的感受,恰到好处地给予提醒和鼓励,通过转达王夫人的话,提醒刘姥姥开口:“’若有甚说的,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刘姥姥面对的场景,确实心里发虚,有过求人借钱或办事经验的人,应该能深刻体会。这个时候,非常希望有人能帮自己说几句话。周瑞家的使眼色,给予了刘姥姥极大的鼓舞,使得她终于鼓足勇气把来的目的说了出来:“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有需求就要明确地说出来,否则别人怎么知道你要什么呢?而且,需求还只能自己开口说,别人是无法代劳的,这便是周瑞家的鼓励刘姥姥之处。即使她多想帮刘姥姥,毕竟她是贾府中人,要帮也只能暗帮,不能明帮,否则就是吃里扒外了。

第三步,利用身份优势

王夫人已退居幕后,“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他一面”。刘姥姥是冲着王夫人来的,周瑞家的自作主张改变了方向,领着刘姥姥去见王熙凤。其实,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难度系数,毕竟王夫人与刘姥姥打过交道,见面好说话,而且王夫人“怜贫恤老”,不需要费什么力,都会让刘姥姥满意而归。

相反,王熙凤可不是个愿意做善事的人,且爱财如命,想要她舍财太难了。

周瑞家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弄她的体面:我不但在老领导王夫人面前能说上话,在新领导王熙凤面前同样能说上话。

这样做,其实风险挺大的,除非有十成的把握。但她就做到了,因为她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身份。也正是通过她利用身份的过程,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规矩,这也正是周瑞家的有十成把握的原因。

这个规矩,就是对长辈的尊敬,即使是长辈身边的下人,也要同长辈一样的尊敬。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是侄媳妇,对周瑞家的话当然要听,于是周瑞家的成功把刘姥姥带到了王熙凤面前。

光带到面前还不够,还得借转达王夫人的话,给王熙凤一点导向兼压力:“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这未必是王夫人的原话,但这话一说出来,王熙凤就没有退路了:以前长辈们都没有空过他们,今天你做小辈的能空?你要是敢空,那就是简慢了。所以,王熙凤只有一条路可走:不可空了刘姥姥。

这话实在说得漂亮,既表明了王夫人“不可简慢”的愿意,又没有明确到底该给多少,让王熙凤自己掂量。

在这种情势之下,王熙凤自然不能几两散碎银子就打发了,于是一出手就是二十两,并另拿出一吊钱让刘姥姥坐车回家。

二十两是什么概念?后文刘姥姥亲口说了,“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对刘姥姥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怎么都没想到打秋风能打到这么多钱,所以“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话都说不好了。

至此,在周瑞家的全力帮助下,刘姥姥的打秋风计划大获成功。

那么问题来了,周瑞家的这么卖力,她图什么呢?

事成之后,极通人情世故的刘姥姥“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算是酬谢,“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至少不图钱。“如何放在眼里”,也说明她很有钱。

作者曹先生在第五回巧姐的判词中已经明确:“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幸娘亲,积得阴功。”给刘姥姥的这二十两银子,是王熙凤偶然为之的善举,却因此积了阴功,为女儿铺了一条退路。由此也体现了刘姥姥是大义之人,做到了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可是,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件善举最大的功臣,却是周瑞家的。没有她的全力玉成,哪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更不会有报恩之说了。

所以,作者把周瑞家的表现写得如此周详,除了要体现凤姐、刘姥姥姥之外,还有一个用意就是突出周瑞家的,这个在后文中多有穿插的次要人物,在这一事件中已经奠定了她的品行和个性特点。

至少,她不是一味媚上之人,也不是逢高踩低之人,她是一个有着善良底色、愿意帮人助人的散发着暖意的人

用她自己的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这么着力帮人,于她而言,也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我们的一生中,举手之劳能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但如周瑞家的这样用心去做的人,又有几个呢?

如果愿意用心读原著,用心体会作者的用意,我们还会发现作者着力写周瑞家的另一目的:接下来,这样一个不媚上不踩下的人,这样一个王熙凤都要敬重的人,在送宫花过程中,被目无下尘的林妹妹怼得“一声儿不言语”。

这是为什么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