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白白毫银针、安溪大红袍、外省金骏眉,谨防茶圈的3大李鬼们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福建是产茶大省,这点无可争议。
从闽北大红袍,到闽南铁观音,再到闽东的福鼎白茶,皆有好茶崭露头角。
溯源历史,从唐末五代开始,闽王设下御茶园,直到明朝朱重八“废团茶,兴散茶”,皇家的御茶供应源,专供皇帝和王侯将相,以及达官显贵喝的茶,一直都设在福建北部。
在建瓯到武夷山一带,栽茶,种植,加工,制作完毕后,再千里迢迢运到京城去上供。
关于“御茶”的记载,有各种正史野史可查询,上到皇帝亲笔著书,赵佶的《大观茶论》,下有仙游人蔡襄的《茶录》,以及北宋文豪苏轼的诗文笔记,笔笔可证。
苏东坡写点茶,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这首有名的苏词里,“建溪”是闽江北源,溪水流经今日的建瓯、武夷山一带,恰巧是北苑贡茶所在地。
能让文豪愿意为此提笔创作,可见当时在宋代那会,王公大臣等上流阶层,以喝到福建茶为荣。众人聚在一起搞party时,以吃到北苑贡茶产出的茶饼为标配。好茶本身除了风味绝殊外,社交价值满满,有面子,也有里子。
然而,茶红是非多,西施一出名,东施就疯狂。
福鼎白茶火了,白毫银针炙手可热,而月光白,冒了出来。
武夷岩茶大热,大红袍名气高涨,安溪“大红袍”开始效颦。
顶级红茶金骏眉从横空出世起就风头无两,而外省产的“假金骏眉”泛滥成灾,劣币逐良币,令人嗟叹。
话说起来茶界里边,东施效颦的故事,还真不少!
《2》
月光白为何物,它是不是白毫银针?
月光白产自云南,由当地独有的大叶种茶树(云南茶区内的各式乔木型、小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品种统称)的单芽,经萎凋干燥等白茶工艺,加工出来的成品。
市面上有不少茶商将月光白,直接标注为“白毫银针”,进行出售。
其实这背后,错得离谱。月光白并不是白毫银针。按GB/T22291-2017《白茶国家标准》的明文定义,白毫银针的概念如下:
“白毫银针是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捡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对照国家标准的明文规定,显然,月光白并不是白毫银针。它们两者之间,树种原料压根不是一回事。从茶叶的加工需求看,不同的茶树品种间,适制性并不相同。
如,西湖龙井的加工,要用到当地的群体种茶树、龙井43号等。
换了一种不同的茶树原料,即便再按特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最终做出来的成品,风味也会相差一大截。
不同的茶树之间发芽时间不同、内在物质组成不同、芽头形态、叶片颜色、茶毫多少等,外在特征大不一样。
云南当地的大叶种茶,整体更适合加工制作成普洱茶。尤其是名山头的,达到“大树”、“古树”级的大叶种茶,按普洱茶的标准采茶,加工制作出来的成品,身价更高。
至少从市场售价看,直观就能看出,名山头的古树普洱VS云南月光白,价格相差简直天壤之别。放着好端端的普洱不做,简直是浪费好茶青资源。考虑到原料成本这点,上好的茶青原料,不是加工月光白的首选。
何况,从茶树原料的适制性上,云南大叶种茶压根就不是加工成白茶的“料”。毕竟白茶的核心风味追求,要求鲜香醇爽,翻一翻国标的规定,白毫银针的风味要清、醇、鲜、爽,具有“毫香明显”等特征,鲜爽感突出,茶氨酸含量丰富。
而大叶种茶树,天生就不具备生成“毫香”的基因,加工出来的月光白,丝毫没有毫香可言。并且,从内在的养分对比看,月光白的茶氨酸含量有限,难以冲泡出一杯鲜醇甘爽的茶汤。
不论是国标规定,还是白毫银针应有的香气风味,月光白都丝毫没有半点真正白毫银针的影子。
是以,月光白根本不是白毫银针,它只是游走于茶界边缘线的产物。
哪怕同样是芽头,白毫银针的鲜醇至爽,毫香馥郁,养分充足等优势,压根难以比拟。
好比同样是手捂胸口,西子捧心的病态西施,和故意效颦的东施,相差的可不是一点!
《3》
安溪大红袍,是创新茶品?
市场上大红袍,以拼配大红袍(又称商品大红袍)为主,它是岩茶市场的主流产品,与水仙、肉桂等,并列为当家花旦。
广泛意义上,所有的武夷岩茶,都可以泛指为大红袍。
但在实际过程中,大红袍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款茶。从武夷岩茶的现行国标上,可以看出“岩茶”的准确定义:
“武夷岩茶是指在本标准第3章规定的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换言之,大红袍的产地有着产区限定性。唯有武夷山才产大红袍。换作了其它地方,不能随便冒用“大红袍”的名义。
符合国标生产的大红袍,得用武夷山产区的茶叶为原料。但市面上,有个别茶企的生产地址在武夷山,而具体的茶品原料,却不是用武夷山产区的茶,而是大多采用周边地区的原料,更省成本。这些产自是周边县市的茶,俗称为外山茶。离开了武夷山这方独特的水土环境,尤其是正岩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下,产出来的岩茶,压根就不会具有岩骨花香等特质。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非“岩”则不岩茶,产地不正宗的大红袍,品质和正版的岩茶,相差甚远。
如,安溪大红袍。
众所周知,安溪并非大红袍的原产地,武夷山才是。但在近些年,岩茶行情连年上涨的情况下,铁观音这位当年的茶圈老大哥,早已不见了昔日辉煌。岩茶行情在涨,铁观音市场不断下滑,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部分安溪茶农为谋求出路,开始了茶品创新,做出“安溪大红袍”来。
这样的茶,原料成本低,还能傍着“大红袍”的大名,背靠大树好乘凉,卖上一个好价格,对大众茶客而言,难以分辨出其中的区别。
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有部分,用外地茶青原料仿制大红袍的情况。但茶叶归根结底,只是农产品,受产区环境影响很大。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产地不同,产出来的茶,风味相差甚远。
原本在制茶过程中,尝试工艺创新,制作出新茶品是件值得提倡的事。但仅是为了“效仿”,用同样的茶青原料,做出来绿茶就叫西湖龙井,做出来红茶就叫正山小种,焙火加工做出来条形茶就直接称为大红袍。
只为盗用名气就罔顾现实,不尊重地域差别,这彻底不对了。好茶都是资源有限品,产区划分有限,哪里能随便冒用?
《4》
外省金骏眉,泛滥成灾。
之前在武夷山吃饭,听到邻桌有两位客人,提起金骏眉。
一人在说,这几年的金骏眉是越来越不行了。一人附和,是啊,满大街都是,我一直觉得它现在就是超市低端茶,拿不上台面。
听到这番话,感慨良多,思绪复杂。
市面上泛滥成灾的“假金骏眉”,顶着“金骏眉”的名义,却没有“金骏眉”的品质,时间一长,劣币逐良币,让大众茶客的心中,对于金骏眉的美誉度和期待值,完全落空。
严格按标准定义看,金骏眉远不止是一种用芽头加工成的红茶。
至少,从产区限定上看。
产自以桐木村为中心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若干范围内的高山茶树单芽,方才适制金骏眉。脱离特定的产区范围,不能随意标注为“金骏眉”,否则就是侵权。
而自从2005年金骏眉横空问世以来,作为高端红茶的代表,茶圈里有诸多关于金骏眉的传说。
真正的金骏眉,产区范围有限,茶青采摘标准高,产量有限,特别稀缺。按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真正的金骏眉,价格不菲,每斤价格过万元,不不为过。
然而,伴随着金骏眉的走红,不少外地的红茶,纷纷开始假借起“金骏眉”的名义。市面上,“假金骏眉”产量高,随处可见。而真正的 “金骏眉”,少有又少。
很多慕名而来,想喝一喝,尝一尝金骏眉风味的茶友,大多数时候,容易买到假茶,上当受骗。从此,对“金骏眉”留下不好印象,认为其不过如此。
长期以往,最终伤害到的,还是正品的利益。
茶界里的东施效颦,贻害深远!
《5》
任何事物,都存在有竞争壁垒。
东施效颦,哪怕动作模仿得再生动,终究实现不了正品的风采。
万事万物处在不断变化更迭中,市场也并非是一成不变。
大浪淘沙,市场经过洗牌后,在时间的沉淀作用下,自然会留下好的茶,淘汰掉劣质茶。
物竞天择,本是自然法则。
茶圈的良性发展,需要广大茶友们,不断提高分辨力和鉴赏标准。
等到大多数人,都能知道何为好茶,何为劣茶时,整个茶界的风气,自然能实现真正的海晏河清!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