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更具人文关怀的看社会角度

图:Paul Gauguin

主任好!感谢您上一篇如此之快的回复。

很抱歉,我其实还有个困惑忘记问了。

国家财政支持的研究院、高等院校等地方担任研究员或教授的那些人,是不是算“占便宜的人”,占了很多纳税人的钱,是某种“不道德”?辛辛苦苦挣钱的人交的税,被用来供给这些研究员和教授,是不是某种“不公平”?

当然,也得承认,大部分研究员和教授还是认真做学问的 ,少部分尸位素餐。我甚至怀疑自己在国家财政支持的高校里读研究生,算不算也是种“占便宜”,这会让我产生愧疚感。不知道我这是正直,还是因为道德洁癖,从而不能容纳任何不完美,不能占一点“便宜”,还是胡思乱想太多了,我好像总在找一种“理论”上的完美,然后要自己遵守,不能违背,我自己都觉得有这种想法和问题有些搞笑,但又困扰着我。

因为我也确实有将来可能专门研究美术史,然后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做学术的那种想法(当然,过些年如何也不一定),不知道算不算逆市场,是一种胆怯或偷懒,亦或贪图某种安逸(我也知道高校里面未必真的安乐,也有很多束缚),偏要在有财政支持的地方来谋生。

另外像美术史这样,不是那么容易直接在市场里谋生的学科,如果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办大学,它会不会消失呢(我好像完全以市场在判断一个学科的存在价值)?

我似乎有一个答案: 估计不会消失,因为很多有钱的有艺术品位的人会出钱资助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帮他们整理艺术品和资料。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是不是我对市场化和国家财政支持之间的界限有什么误解,还是说没有界限,尤其我们平时觉得很崇高的知识机构完全市场化,才是完全对的。

米塞斯,哈耶克,弗里德曼等那批经济学家是不是也因为在大学里任教,然后才有空闲写出有价值的著作来的呢?希望您再次针对我以上的困惑不吝赐教。

________________

理论就好比数学里的圆,完美。但初一物理第一课就教过我们,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现实的圆哪怕看起来非常圆也还是不够圆。

这还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就更多了。你们应该也看过各种行为学或者心理学的实验。实验对象身上都有差不多的属性特征,他们来自西方(Western)、受过教育(Educated)、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ized)、普遍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当代社会科学家有意借用了“WEIRD”一词来描述这些被试所属的社会。事实上,这个样本最多只能代表人类文化中很少的一部分,但这类实验结果的表明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结构往往被当成一种普世的结论输出。

而我们在阅读这类社会学实验的结论时就更加容易被误导。同样一个实验,在上述的样本人群(WEIRD)中做与在中国一个小县城做,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理论是一个指导方向,如同前方的灯塔。方向对了最重要,过程难以预料,因为人类活动是个巨复杂系统,各国的传统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更加无法忽略。但只要灯塔还亮着,只不过是摸石头过河,见招拆招。

我们一定得认识到个人生活的实际本质,人跟时代大环境的形势比,实在微不足道。所谓的存在到底是什么,首先是随机的,诞生于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家庭条件,继承了什么样的基因,等等都是随机事件。这样的位置已经注定了人和人的巨大不同,从而必然带来选择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差不多的选项,有些幸运儿有无比宽广的生活方式任挑,另一些倒霉蛋则几乎没得选。

这种非人为干预的随机结果的不平等就是命。同样关于命的认知,不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热血鸡汤,还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比较实在一些。

所以我们不应该忽略如此复杂的背景去苛责个体的选择。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要随随便便地贬低自己。但我们确实也不能放弃理论上更好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正如同生活的每一天既重要也不重要,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是既重要也不重要。

只要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个人生活上,就会发现生活和个人的未来已经足够操心了,所有这一切离自己是那么遥远。有些人可能误以为我在鼓励不要关心任何社会事件,不是这个意思,只要还在人群里生活,社会大小事件都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相比之下,有个轻重缓急,有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

如何评价一个社会的好坏,有许许多多的角度。从宏观层面上看,比如新闻里说GDP已经全球第一了,人均GDP有突破新纪录等等,所有这些喜讯跟你的个人生活大多数时候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无论如何,我们最好学会把注意力收缩在个人的现实生活里。这种自下而上,从个体再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去衡量一个社会的好与不好,意味着只要大部分个人都过得好,这个社会就坏不了。但这才一种比较正确的看待社会的角度,真正符合人文关怀的角度。

㊗️好运常伴~

上篇:缘起缘灭,花开花落

推荐:你想在这样的世界生活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