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真正了解的人有多少
至于哥窑的釉色,则没有太多秘密。偏青的釉色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月白是中性气氛烧成的,而米黄则是在氧化气氛烧成的。笔者曾见过一件一面青色,一面米黄的类哥窑器,其实属于古代柴窑密封性能不好造成的,在当时应该属于次品。
无论如何“哥哥洞窑”或“哥哥窑”都与哥窑有关,据此追根寻源,哥窑究竟出于何处,也许可能找到答案。
哥窑瓷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胡开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联成功之作,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胡推崇,却成为装饰纹样。“开片”是指青瓷釉面密如网状的片纹,又称“龟裂”。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胎釉间彼此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这些片纹有的只局限于釉的部分,而未到胎体上,这种现象称作“开片”;有的则是釉层到胎体都发生裂痕,这种现象则称作“过岗”。深层次的过岗是在窑炉内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浅层次的开片则是出窑后,釉面继续收缩造成的。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我国古陶瓷研究界的习惯,把釉色粉青或灰黄,釉面开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器型多为两宋官窑常见造型的瓷器称为“哥窑瓷器”。
有人还研究出哥窑器物的纹线,是左旋还是右旋。更有甚者,断定哥窑瓷器物是"热纹",是釉料在1300度高温中液态时,由黑灰色胎料侵入纹中,形成金絲铁线。还有甚者竟然臆想出,哥窑器碎纹,是因为元代时山河破碎,爱国的窑工们发怨有意而为,这些大胆臆想推论,缺乏的是实验与事实求证。
哥窑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在于过去出窑冷却时,直接搁入炭黑水。拿出来后,大开片染黑,很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无法染色,但气体氧化成黄 色。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