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就是教师自己的“乌托邦”
无论远走何方
教育行走,就是教师自己的“乌托邦”
“教育行走”主题歌
从2015年开始,一年一届,“教育行走”到了第五届。几乎每届活动结束后,都有老师跟我说:刀哥,在“教育行走”的“场”里,我总是感觉很热烈,很振奋,但是回到现实的教育里,又觉得麻木,茫然,我到底怎样才能坚持从“教育行走”这个“场”里所获得的东西呢?
每逢此时,我总会玩笑说,多参加“教育行走”吧,既强化记忆,也巩固感受。
玩笑归玩笑,行走的“场”,倒是很有趣的话题——作为“教育行走”的发起人和策划者,每年,我总会有意识地为整个活动增加些好玩的元素,并为之赋予更有趣的命名,比如,第二届的“反串课堂”,第三届的“疯狂辩论”,第四届的“三班不倒”,第五届的“神秘课堂”,这些项目,多少为“教育行走”增添了情趣和意趣,而大多参与者,似乎也觉得有些兴趣。
当然也包括,每年从“破冰之旅”到“自由沙龙”,再到“歌舞晚会”,从“晨诵时刻”,到“歌唱时间”,再到“TED演讲”和“半日点评”,所有这些“开放环节”,既以公开征召的方式,把机会留给营员,也以“自主经营”的方式,把舞台留给营员——我曾说,“教育行走”不只是我和文质先生的,我们只是发起人和召集者,是所有营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让“教育行走”如此具有魅力和魔力。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或许会更容易让大家觉得,每个人都是“教育行走”的主人。
而在现实的教育里,尽管我说过,当教师就要当“教主”(“教育的主人”的简称),但一般的教师,大多是被驱使着,被鞭策着的,怎么可能有“主人”之感?不是主人,自然就是客人,甚至就是,奴仆。奴仆很难有真正的快乐,更别说真正的自由。
如此,置身“教育行走”时,很容易感觉温暖,回到“教育现实”,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带着不自由的心境,自然,更容易感觉到空荡和冷漠。
两相对比的感受,也很容易让人觉得撕裂,破裂,甚至分裂。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比较后的差距越大,所受的伤害,自然越大——对那些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尤其如此。
但我并不会因此觉得,“教育行走”的“场”,就应该更靠近现实的教育,更迎合教育的现实。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真正的教育,绝不应该完全屈从于现实。就像陶潜笔下的“桃花源”,尽管后来的寻觅者,都“不复得路”,但有那样的一片乐土在,有那样一个梦寐在,尽管虚幻、空茫,也多少能给人以寄托和安慰。
与“桃花源”一样,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也既是“美好之地”,又是“乌有之地”。就社会发展的历程来说,那不过是“空想”,但教育,本就应该含有“空想”的成分。肖雪慧女士著有《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书,我也曾经说“教育,是人类最后的乌托邦”——因为是最后,所以更值得我们坚持和守望。
有意思的是,在文质先生为“教育行走”所写的《行走之歌》里,也有“自由的教师创造自己的乌托邦”之语;而在第五届“教育行走”期间,自“全球首发式”后的整整三天时间里,那歌词和旋律,一直在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报告厅里回荡,也一直在所有营员的心中回荡。
当然,也一直在我心中,回荡——像被风漾起的涟漪,或被风鼓满的帆叶。
我相信,在那样的“场”里,那歌词和旋律,自会有别样的意味和韵味。所以,24日晚上,“歌舞晚会”的最后时刻,在全场齐唱《行走之歌》时,我从主持人手里抢过话筒,激动地对全场所有人高喊:教育行走,就是我们的乌托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乌托邦。
这也许不算什么“金句”,但的确是我的心声——不只是当时场域里特有的,也是心中一直萦绕着的。
或许正因如此,我才愿意让温暖一直弥漫在“教育行走”的“场”里,我才执意让“教育行走”始终洋溢着理想和激情的成份——尽管那只是短暂的,甚至虚幻的,但我依然觉得,那是“必要的”,相较于庞大、森冷、刻板的教育现实,那可能也是“最后的”。
就像每次“教育行走”,我和文质先生,总是始终在场,不只是“身体在场”,更是“生命在场”。我们执意以这样的方式,让所有营员感觉到,我们的“在”,我们的温暖和安慰——这,或许是“教育行走”最大的特质,之一。
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里,“教育行走”还有不少特质。比如说,每次活动前的激情预热,每次活动后的热情延续,这既在我们的专属微信群里,得到充分体现,也被我们专属的公号“行走拓宽世界”所印证——自2016年8月1日开通以来,尽管未能做到“日更”,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了600多篇文章的积存,其中,原创文章就有209篇。
这些文章,既见证了“教育行走”的发展,也已然成为“教育行走”的历史。
尽管有不少老师曾说,“教育行走”会进入中国教育的历史,但我一直很悲观——这样的草根团队,这样的公益行为,这样的未获官方认可的“教育行动”,在我看来,是很难入得“史官们”的法眼的。不过,从一开始,我们便不曾有过这样的预想和期望,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活动,或许会进入曾经的参与者的心里,成为他们的“个人史”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心灵史”的一个章节,或段落。
这,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2015年,我在为首届“教育行走”作策划时,随手在文案里写下的“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我相信,这个句子,多少会被一些人记得,成为一些人的“精神记忆”、甚至“群体记忆”——很多时候,我喜欢这种美妙的感觉,胜过那些外在的荣誉,和所谓官方的印可。
更美妙的是,在“行走拓宽世界”开通三周年之际,公号的关注用户突破了5000人大关。当小尘在微信里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能感觉到她的激动和快乐。这是她近几个月来的梦想和期望。我知道,这其实也是整个公号编辑团队的梦想和期望——他们,一直像“隐身人”一样,为公号的营运和推广,默默无闻地努力着,不计报酬地奉献着。
感念于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此时此刻,我写下这些文字,并奉上我曾说过的“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既作为“行走拓宽世界”的三周年庆典礼物,也与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行走”的同道们共勉。
2019年7月27日
长按关注,“教育行走”永远与你在一起!
降落
据说,转发的人,
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亮光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