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别把天儿聊死了(深度好文)
原创|别把天儿聊死了
文/欢爸
时间/2019-12-03 00:08
【引言】闭上是非、对错的嘴,打开共情、包容的心。~
【正文】原创|别把天儿聊死了
早上路过欢欢小学门口,都是送娃的人流,跟着往前走,听到一个外公对外孙女说,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代表夏天到了的节气,还有夏芒、夏满等节气。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外公也太扯了,咋能这么教孩子,有点儿常识的人,换做谁,也不会这么教娃,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然,静下来回味一番,似乎又不完全。
抛开知识点本身的对与错,仅就祖孙俩交流的融洽度来说,还是不错的,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相聊甚欢,一派膝下承欢、其乐融融的样子,足矣。
日常对话中,信口开河的事儿常有,也并不要求一句都不能错。
外公的话至少前半句还是对的,后半句忽略好了,只要互相之间还有话可聊,外公就有机会改正和修正自己前边的话,一旦把天儿聊死了,便没有了交流的机会,更别谈教育了。
从教育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说,有话可说,是交流、互动的前提,无话可聊常常是心灵封闭的开始。
如此说,或许有些矫情,道理本身却是简单而直观的。
无论成人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还是成人与成人之间,都是一样的道理。
会聊天并不是简单的有话可说,当然,无话可聊的情况会更糟糕,会聊天是高情商、广见识以及优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会聊天的人,能考虑对方的感受,是交流不至于冷场。
人生的困扰,十之八九都出在关系上;
而关系上的困扰,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日常,周围的人里面,能说的人很多,会说的人却很少,会听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沟通的基础,恰恰是双方都有倾听的能力,成人之间尤甚。
从沟通心理学上讲,倾听是去听对方语言背后的需求,所谓弦外之音、话中之话。
语言只是工具,借由语言,每个人都在表达着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果做不到倾听,再到理解,无论双方离得有多近,心也是远的。
让对方说就算是倾听了吗?
当然不是,高质量的倾听,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对方的感受。
回到祖孙的对话,外公在说,外孙女在听,似懂非懂,这时候说的内容对与错,已经不是问题,知识点会在后期逐步更正、完善,而外孙女对外公的信任、佩服和爱,则在对话中,点点滴滴地交流、互动着,没有情绪的抵触、对立,甚至对抗,这就足矣。
血亲的缘故,会冰释掉许多隔阂,日常轻松的闲聊,往往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非血亲之间,却很难保持这种融洽,常常会因一些小事产生摩擦,日积月累,对抗是难免的。
真正的倾听,需要闭上嘴、打开心,闭上是非、对错的嘴,打开共情、包容的心。
太多的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实啥都明白、啥都懂,只是卡在自己的情绪和世界里无法转身、动弹不得。
常常固执地将对方预设成敌对方,类似的情形很多、很多,比如,学生偏科(因为特别喜欢和讨厌某科的老师)、儿童的逆反期(对抗父母)和成人的更年期(对抗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家人),大都如此。
由于经历、学识、体验、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样的问题,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模式和处置习惯,如果各执己见,只会让沟通偏离主题,变成彼此敌对和说服,浪费时间和精力,还破坏关系。
而做个善于倾听的人,却可以让彼此靠近,“倾听”不是示弱,也不是屈服对方,而是为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并且不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裹挟。
做个善意的“倾听”者,听懂对方的需要,也让对方听懂自己的心声。
情商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太多的时候是无奈,不过,无论如何,别把天儿聊死了...
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把我自己都说晕了,你听懂了么?晚安。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丨嘉定嗨翻天(淮北人在上海/嘉定/2017.12.31)
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好习惯,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