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读】跟随阅读的心 ——序湖北武穴师范附小《在读来读往的世界里》



跟随阅读的心

——序湖北武穴师范附小《在读来读往的世界里》

“读书人和不读书人的距离,就像活人和死人之间的距离一样。”英国作家吉辛的这句话,虽有点夸大其辞,但细想,又不无道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的虽是“鸡同鸭讲”的交流障碍,但往往,话语也能区别和彰显身份——不同身份的人,自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方式,而其内部肌理和构成原理,必定是各自的学养和识见,道德与情操。说得简捷些,就是肚子里装着的那些书,和书们酝酿、发酵、放射出来的东西。“看看人家,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在乡下老家,夸人明白事理、说话得体,这几乎是经典句式。

近些年,探讨教师的成长路径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教书,即教人读书。教人读书的人却不读书,不喜欢读书,无论怎么看,都像是笑话,不太有幽默感的“冷笑话”——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该怎么让孩子喜欢上读书。更难想象,一个从未有过愉快、美好的阅读体验的老师,该如何跟孩子们分享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交给别人。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教给学生。

我曾经有个观点: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主要看他们是否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但是今天,不少中小学一线教师,似乎都奉行一种“三不主义”:不读书,不思考,不合作。倘要追问“教书人不读书”的原因,很多人可能都会以“忙”、“累”、“没有时间”作为借口。一线教师,的确很忙,很累,也的确没有多少时间去读书,但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不少老师压根儿就不喜欢读书——所谓喜欢,就是愿意挤出时间、也总能挤出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然,这其实也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读书或不读书,读多少书,对他们的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只要有时间和汗水,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教师读书,似乎既显得奢侈,也让人感觉迂阔。

前两年,市面上流行韩版励志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读书与成功是否完全正相关,不敢断言,毕竟这个社会曾经“出产过”那么多暴发户和土豪。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更多人的成功,的确是因为读了很多书——对教师来说,至少这个问题是成立的:书都不想读,还能教好书?因为,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只是教材和教参,学生的成长,更不可能只靠课堂和课本,他们需要更丰富的营养,教师也需要更丰厚的素养。

按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我们处于人类发展的第三个时代,即“后喻时代”,晚辈可能比前辈更容易习得某些知识,知晓某些事理。尤其是今天,我们“不幸”地置身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对教师而言,“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社会,更具有重要而切实的意味。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主动“吸取”,不能及时“刷新”,该如何面对那些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孩子?

教师的素养从何而来?教师的学习如何发生?这问题或许过于宏大,但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最核心的“发动机”。今天这个时代,只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可能“天天向上”。今天这个时代的教师,必须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或者说,先做好读书人,才可能做好教书人。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能否有一颗“跟随阅读的心”。

远在湖北的武穴师范附属小学,至今仍是我行走的“盲区”。但去年暑假“教育行走”时,曾欣然见到涂玉霞校长和她的几位同事;今年四月,在武汉一个会场上,又与她和另外几位同事不期而遇。两次相遇,虽言语不多,交流甚少,却总能从她和同事们的言谈举止里,感觉出别样的意味:亲切,朴素,优雅,温润,而又富于教育的能量——现在,读到这本“阅读思想录”,了解到他们的“高雅阅读馆”后,我才恍然明白,那精神照面里的“别样意味”,原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来有自的。

尽管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个体的事,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私密性,但我也始终提倡,学校层面在推进阅读时,要建立共同体之类的“非行政组织”,毕竟,按《礼记》的说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从武师附小“自我点燃、抱团取暖”的主张来看,从他们分小组共读一本书,“同读同思,共享共进”的策略来看,无疑走着我所主张的“共读共享、共同生活”的路径——这既有助于心得体会的交流,也有利于思想观念的碰撞,更重要的是,相似的生活背景,相近的阅读经验,更容易让参与教师构建起相融相通的心灵世界。

我不知道,他们最初何以用“高雅”命名,但我相信,一个人有了深入、持续的阅读生活,无论言语,还是行为,甚至精神面貌,都会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高雅。伴随着文字的滋润,书香的浴浸,这种心灵世界的“化学反应”,一定会顺理成章地发生。

这本书,正好可以看成这一“化学反应”的体现和见证。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其实,还有一样东西,也是别人抢不走的,那就是读书后我们所作的记录,我们所写下的文字——所谓“白纸黑字”,不管再过多少年,翻开这本“阅读思想录”,我们可能仍会想起,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们,仍会记得,我们的生命里,曾经有过那样美好的阅读时光。

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阅读的力量。作为先睹为快的回报,我愿意写下这样的鼓励和赞许,并期望这“读来读往的世界”的每个建设者,都能由此滋生出“独来独往的力量”——尽管我们需要“抱团取暖”,但我们更需要“各自发展”。

这一过程可能是慢的,但是用张文质先生的话说,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而教师的成长,无论是专业提升还是心灵发育,可能都更为缓慢。据我所知,涂玉霞校长领衔主持的“原汁数学工作室”,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和主张:慢慢地陪你变好——以我的感觉,无论“读来读往”,还是“独来独往”,其实都是变好的一种方向和努力。

2016年5月4日  四川绵阳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