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清定,才是提高专著质量的捷径

五一放假前,我负责帮同事质检她的一本书稿。

我们编辑也是有专业划分的,比如我是学能源的,就做这方面的图书,我同事学煤炭的,她的书稿我是编辑不了的,但是我要帮她做质检工作,怎么办?

到了质检流程的书稿,都已经经过了两到三次编辑、排版和校对流程,书稿已经非常干净,想找出错误很难,何况不是本专业。

于是,我几乎是绞尽脑汁看稿子,每看一页,都恨不得来来回回多盘几遍,不管大错小错一定要找一个出来。

要是好几页都没画一个问号,我心里就会七上八下,怕自己会被同事鄙视和责怪,怪我没有认真看,水平也不够。

五一期间,我在家编辑一本稿件。

编辑的过程是愉悦的。

因为作者严格按照出版社的编写规范整理过稿件,并且全书做了很好的统一,所以,书稿内容清晰、格式规范,无论是公式、图表还是参考文献,都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不用修改。

我不需要费思量去想,这个术语怎么和前面的定义不一致,是不是错误?这个变量的下标到底应该正体还是斜体,改还是不改?

所以,一页书稿改下来,书稿还是干干净净的,和以前为了改格式、改规范,改得满面通红,自己都看不清楚标的是什么完全不一样。

于是,为了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几乎是使劲在看稿子,希望看穿它,仔细看每一行字、每一个公式、每一张图,希望找出错误来。

如果一页书稿都找不出几个错来,编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从小务农的我,经常觉得,自己现在也是农民。

如果一块地草盛豆苗稀,那农民努力除掉大草,把禾苗理成行,就要耗费所有的精力,那些禾苗下的小草,也许就顾不上了。

而且,已经除了那么多草,满地都是卧倒的杂草,已经能够体现农民辛勤的劳动了。

假如一块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垄上苗青青,杂草无踪迹,为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农民除了更努力除草,使劲把苗下面的小草扒拉出来,还能怎么办呢?

看稿子,也一样。

作者的书稿,就是我辛勤耕作的土地。

我的工作就是除去土地上的稗草,让禾苗茁壮成长。

如果编辑大部分时间都在给作者改规范、改格式,书稿上满篇都是红笔字,排版都看不清哪根线连着哪个修改,编辑想给作者细致地修改内容,都做不到,因为书稿改得面目全非,都没办法理清内容。

而对于书稿格式体例非常规范的书稿,编辑根本不需要操心格式,就可以一心一意精读内容,反复琢磨文字和专业问题,帮助作者找到他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精耕细作。

编辑只能在“齐清定”的书稿上才能精耕细作。

什么是“齐清定”?

齐:构成书稿的所有要件都具备,包括扉页(中英文书名、作者署名)、内容简介、前言、序(如果有)、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如果有)、索引(如果有),无要素缺失。

清:稿面清晰,尤其是插图描绘、表格制作、公式说明等,格式规范,清晰明确,没有疑义;对于复杂的图,提供了原始图文件;变量及上下标书写规范,注意了正斜体、大小写等;公式能够编辑;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定:文、图、表等确定,不存在遗留问题,发稿审校后不再大范围修改、增删内容,经过编辑修改后可以根据建议小范围修改。

有的作者,不重视齐清定工作,认为编辑工作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和技术含量,充其量也就是帮助作者整理书稿格式。

所以书稿有没有齐清定,有什么关系?

编辑不就是做这些工作的吗?

这个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

不仅太低估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也完全不在乎自己书稿的质量。

不止一次,有作者跟我说,拜托你们,帮我们把书稿质量把好关!

我每次都觉得很惶恐。

书稿质量,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做到把关!

把好书稿质量关的人,是作者自己啊!

如果书稿内容是奔涌的江水,那么书稿质量就是江堤。

负责修筑江堤的人,是作者;而编辑,是努力帮助作者扫除蚁穴的人。

只有江堤整齐牢固,没有杂草,没有溃口,编辑才有可能好好搜寻出每一处可能蚁穴,以保质量之堤永固啊!

如果作者在开始撰写时就注意遵守格式规范,那么稿件完成就直接可以齐清定。

而如果作者全书内容已经基本完成,齐清定的工作则只是一件需要耗时间的整理规范工作。

齐清定工作,对于作者很容易!(难怪很多作者瞧不起编辑的工作)

这份工作,对于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看得懂出版社编写规范的人,都可以做好。

对于书稿而言,却是快速提高了书稿的质量!

这才是提高书稿质量的真正捷径。

作者交稿时做好了齐清定,那么编辑就不需要耗费精力帮助作者齐清定。

因为,编辑有更重要的工作。

编辑需要打怪,需要帮助作者抓出书稿里“藏在细节里的魔鬼”。

齐清定的稿子,细节里的魔鬼,就无处藏身,才能被编辑抓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