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堑边坡由粉质粘土层与全风化砂泥岩构成,坡体下部富水严重,呈可塑状。现场开挖坡率1:1,坡高约8m左右,坡后地形平缓。路基开挖后在降雨作用下坡体发生整体滑塌,后缘裂缝距后部民居约20m。
图1 滑塌病害现场
处治方案:坡体病害系边坡下部含水量过高造成边坡发生滑塌病害,故建议:1、适当放缓边坡清除滑塌体,在坡脚设置高约4m的路堑墙进行支挡防护,并在墙后合理设置反滤层。2、加快坡面绿化防护,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二、路堑边坡为二元结构边坡,一级边坡中部以下为产状近水平的强~中风化砂泥岩,现场开挖坡率1:1。上覆厚约3~6m左右的覆盖层。边坡在开挖的过程中,由于坡后汇水面积较大,造成降雨汇水进入坡体导致覆盖层沿土岩界面发生滑移。工程现场采取清除后形成了相对低凹的地形。但由于坡后汇水较大,造成清方后坡体上部覆盖层不断发生呈溜滑状牵引变形,威胁下部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处治方案:坡体病害系二元结构边坡在地表水汇水作用下,覆盖层沿土岩界面发生溜滑所致。故建议:1、在清方体后部设置环向地表截水沟,并将汇水通过急流槽引排至路基边沟。2、考虑到清方体后部覆盖长度较大,若进一步采取清方,将可能造成覆盖层不断向后牵引变形而不能有效处治覆盖层溜滑病害。故建议在清方体后部边坡部位的土岩界面附近设置高约4m的挡墙进行支挡防护,并在墙后合理设置反滤层。3、适当对原清方时形成的两侧较陡坡进行放坡防护,防止近直立人工开挖面发生滑塌威胁下部高速公路安全。4、加快坡面绿化防护,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三、路堑边坡由产状近水的中风化砂泥岩构成,坡体地下水成层状渗流。原设计坡率1:1,坡高约28m左右。路堑边坡开挖到位后曾发生规模较大的平推式滑坡,故采用上部减重和长锚杆框架进行防护为主的工程处治。在上部减重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区内暴雨造成坡脚临时边坡积水严重,一级边坡坡脚的泥岩在地下水与积水作用下形成软弱底带发生了错落式滑坡。
处治方案:1、建议依据错落式滑坡的规模对病害体进行清除,继而利用上部减重工程的有利条件,在一级边坡坡脚设置高约5m的面板式长锚杆挡墙对软弱底错带进行锁定。2、对一级边坡上部和二级边坡设置长锚杆框架进行加固,防止边坡在地下水作用下依附于渗水层面发生平推式滑坡。3、在边坡脚设置长约20m的仰斜排水孔疏排坡体地下水,加强边坡后部地表水的截排工程设置。四、路堑边坡由粉质粘土层构成,坡后植被茂盛,地形呈凹槽状。原设计坡率1:1,坡高约6m左右。路堑边坡开挖到位后坡体在降雨作用下滑坡。滑坡后缘距坡口线约30m,边坡滑塌、溜滑现象严重,坡脚前部2~3m部位出现膨胀裂缝。
处治方案:该段坡体病害系坡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造成坡体发生滑坡病害。故建议:1、边坡后部设置环向地表截水沟,将汇水通过急流槽引排至路基边沟。2、坡体病害主要由水作用因素所致,加之纯料采用较大规模的挡墙进行支挡导致工程规模较大,且墙后开挖不利于滑坡的稳定。故建议在坡脚设置墙高约3m的矮挡墙,墙后设置间距约5~8m边坡渗沟疏排坡体地下水,在有效提高坡体自身稳定性的作用下,共同与挡墙一起支挡滑坡下滑力。3、加快坡面绿化防护,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