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教师之特教感悟
转岗教师之特教感悟
赵 慧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有着十四年普教教龄的我 ,转岗来到蒲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聋生、智障两类教育的主要体育学科教学工作,并兼任学校办公室事务、校党支部党务干部、综合教研组组长、感统室管理员、康复室管理员、校体育兴趣课等工作。怀着对特教事业的满腔热情,在特殊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在特教学校,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以学校和教育工作为重,忠于人民教师的职守,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本校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年龄差距特别大,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最大的十几岁。要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及经历,熟悉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例如:有走路不稳跌跌冲冲,有说话含糊不清,有目光呆滞,有成天自言自语,有生活不能自理,有随地大小便;有自闭症、有多动症、有脑瘫、有遗传原因智力低下、有婴儿时期抽风导致记忆力低下、有染色体变异而体能极差的等。这样大的个体间差异让集中授课沦为形式,分层教学与个案辅导成为最有实效的策略。但是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对残障学生实施个案辅导,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尽快将分层教学与个案辅导整合为集中授课才能走上正常授课轨道。我结合学习积累的关于各类残障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康复训练、问题学生行为矫正方法、分类分层制定了个案辅导方法。在训练中,大到姿势,小到动作分解,我都手把手的教,让他们感觉到用力的力度,怎样准备、怎样运用肢体、怎样做到优美。让各层面学生相互牵动共同提升,经过实施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优化,成效显著。一年后多动症学生也能安静地坐下来,不仅不干扰别人学习,还能机械地重复写数字了。聋生男孩小伟,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日里都是婆孙俩相依为命。因家庭贫困,孩子十五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即不认识笔也不会拿笔写字。加之入学时年龄已偏大。以往的经历中养成了懒散习惯,不把学习当回事,上课时不会听讲,不肯写作业,与他单独交谈都三缄其口。依据对聋哑孩子教育的研究经验推断,他智力应该是全班第一,他目前的问题是出在心理上了,必须与家长联手,才能开启她学习潜能。我在课堂上对她严格要求与提供参与机会相结合,丝毫不降低标准,每次与他奶奶交谈时,都帮他奶奶分析孩子情况,劝说他奶奶相信我的判断,别放弃只要帮孩子改掉懒散习惯,孩子就一定能行,并在家庭辅助教育方法上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在家校联手培育下,一年后,孩子真的有了很大变,成了班里的A类学生,性格也开朗随和了,笑容多了,课间也常常能听到他与同学交谈了。至今小伟奶奶与我都有特别的感情,每次遇到我们都会聊许久的话。
刚到特教之初正是特教成立之时,教学设施不完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教师宿舍,累了只能爬在办公桌上休息。为了招生,冒着酷暑严寒和同事们下乡调研,甚至自己独自一人骑单车来回30多里去做调研。每天工作时长达十二三个小时。2016 年特校趣味运动会,校领导指定我组织学生老师停课开展趣味活动项目工作。在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可以说我是没日没夜地干,上课及放学后的时间都在学校抓紧时间指导学生趣味活动项目,每晚常常都要很晚以后才能回家。一到家又开始修改活动项目方案,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修有隐患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最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特殊教育学校趣味运动会。本次运动会的圆满完成,让许多到会家长、志愿者、爱心人士赞不绝口,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为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我积极响应学校党支部号召,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为重度残疾少年儿童的送教上门任务,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时间义务为重度残疾孩子开展教学、康复活动,给孩子及家庭送去关爱与希望。对自己包联帮扶的精准扶贫残疾孩子,自己除了在学业上帮助之外,还经常深入学生家庭,为他们送去物质帮助。在我的精心护育下,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逐步做到自食其力、残而不废、回归主流、回馈社会。我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也没有豪言壮语。我很朴实,也很平凡。我用傲雪寒梅之性情,用绿叶般纯净的爱守护着这方净土。身为教学骨干,我努力钻研教材,大胆改革创新,我用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日将出已作,日已落而未息。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于每一位特殊孩子。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