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寒|从《喜马拉雅天梯》到《我在故宫修文物》

导语

萧寒,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浙江工业大学的副教授。曾把孟京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剧引进杭州。他和梁君健一起执导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去年登陆国内各大影院,广受好评。今年,为了配合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各大视频网站上线,在豆瓣评分也高达9.5分。这两部影片的主题无论是其历史抑或是文化,乃至现在的消费语境下,它们都代表着一种远离日常和世俗的文化体验的疆域。

故宫,曾作为中国最高权力的中心,一个被神化的土地,普通人无不有着强烈的猎奇之心,想去一探究竟。但是萧寒给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一个被神化威严的故宫,而是在这片宏伟的建筑群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群平凡而普通的文物修复师,他们不同于宫外的我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紧跟时代的发展、充斥着二次元的对话,宫中的他们却一直“守旧”,做着重复的事情,慢而缓,静而优。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

墙外世界车水马龙,墙内风景岁月静好。

故宫——又称紫禁城,

是明、清两代皇宫,

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谈起故宫,人们的印象大抵是红墙黄瓦和雄伟非凡的宫殿楼宇。

殊不知城墙内,有一群默默坚守的匠人——文物修复师。

他们是文物的保护者,更是文化的延续者,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造就古文物的传承。

有人用镜头记录着,他们的一丝不苟、坚持认真,在传递文化的同时,更是传播了一种匠人精神。

萧寒导演的这部纪录连续片,收录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一代坚守,也是在向世人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一代人的匠人精神。

如果不是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点点滴滴,身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了解并感受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纪录片,播放以来收视新高,好评爆棚,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掀起一股文化热。

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故事吧。

王津,负责故宫文物钟表的修复,“进宫”已长达39年,故宫负责钟表修复的就俩人他和他的徒弟。

这些匠人至今还沿袭着古时的师徒制,就算你是高材生,也得照规矩办事儿。

宫中的日子不是电脑楼阁、钢筋混泥土的混杂,需要的是淡泊和坚持。

织绣

陶瓷

书画

除了王津,与此同时“进宫”的,还有青铜组的王有亮、书画组的杨泽华、织绣组的陈杨……这群修文物的师傅横跨三代人,负责修复整个故宫的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

“宫中”的日子,淡雅宁静,

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埋头专心修复工作去,

如果不是机器轴转的声音,寂静的院子,

根本是听不到声音的。

王津师徒二人这次要修复的,

是乾隆皇帝时期所收藏的

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

修钟表这事,

需要反复琢磨,

精雕细刻,把握好尺寸,仔细打磨。

隔了100多年,

图纸零件早就不见了,

修复全靠王津一点点揣摩、把握,

不断调试,

一毫一厘的清理、打磨,添补,镶嵌,

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

考验的首先是耐心。

屏风上的缂丝,要用小细锉在几毫米间的齿轮间穿梭,这样穿上一天却只得几寸。

“修复一座钟表,少说得几个月”,

王津师傅说道,

特别是宫廷钟表有着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

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机械制造水平,

修复难度是极大的,

更别说还原度了,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恢复走时功能还不算完工,恢复它的演艺功能是最难的。

修复前

修复中

历经八个月,

钟表算是大功告成了。

不得不赞叹古人对物品的追求感。

修复工作首先考验的就是耐心,

这对于工作有10年的屈太峰深有体会,

06年从央美雕塑系硕士毕业后,

就进了故宫。

其实五年前的他,一直是在徘徊、挣扎,内心无数次的想离开,而现在的他对着镜头说:“……就说雕刻佛像吧,每个人对佛像的理解都不一样,这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纯洁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有时为了挑选到好的漆,

需要晚上去取材。

因为树胶经过太阳晒就化了,

需要半夜上山割。

乾隆的一只御稿箱,

补个漆面吧足足有120层,

颜色稍有差池就得重来。

这些极富历史感的文物,

残破的躺在角落里,

等待着修复师们来打磨。

修复前——康熙皇帝60大寿时,

由16个儿子和32个孙子送的“万寿屏”。

每个字都是一针一线的绣上去的。

修复后

工作状态中的他们,

极其认真和严谨。

彰显财富的螺钿镶嵌镶铜寿字

其实修复师他们的工作生活还是挺丰富的,

并非看起来,这么战战兢兢,

反倒是透着一股子,

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

逗逗猫

唱唱歌

打打杏子

或者在周一故宫闭馆时候。

骑着自行车在空荡荡的太和殿里兜风,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

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骑着自行车在宫里转转。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所以古代的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传播文化。

过去总有种担忧,传统文化会在从出生就背负"垮掉一代"、"叛逆"、"反传统"等标签的年青一代中迷失。  但是今天我们似乎看到和这种惯性思维截然相反的趋势。年青一代对"匠者匠心"更有价值认同感。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在90、00后聚集的网络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本文部分摘录于微信公号:创意果子

12月16号该纪录片电影

《我在故宫修文物》,

将在全国上映。

这部带着古旧文化的纪录片,相信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传承,产生共鸣感。

萧寒曾参加CC讲坛演讲活动,讲述他在拍摄《喜马拉雅天梯》纪录片背后的故事,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CC讲坛】视频|萧寒演讲:喜马拉雅天梯

(0)

相关推荐

  • 真·男神|我迷上了隔壁老王!虽然他满手煤油味,还只会修钟表…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不过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么么哒~ [转载授权和合作咨询请发邮件至2848447305@qq.com联系小妹.] 去年最红的纪录片,要数<我在故宫修 ...

  • 据说很火 | 你想不想也去故宫修文物?也许是情怀,也许是梦想

    最近一部纪录片很火,它讲述了在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中,一群最耐得住寂寞的人每天都在工作着.他们的工作很安静,很高大上,但同时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他们,你在故宫看到的万寿屏是残的.三彩马是烂的.<游春图 ...

  • 《我在故宫修文物》——叶君,萧寒

    徐生 "请慢些走呵,等等你的灵魂",这似乎在我的初中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口号,日新月异,斗转星移,世界变化的好快,从政府.公司的制度到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生活真的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

  • 萧寒:夏巴尔,喜马拉雅的天梯

    萧寒: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画家,主持人,戏剧制作人,纪录片导演 他历时四年拍摄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关注了一群在西藏登山学校成长为高山向导的藏族孩子.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将发现更多常识 ...

  • 燕下都——萧寒易水畔 沧桑两千年

    燕山,位于我国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绵延起伏数百公里,横亘东西.3000多年前,因燕山得名叱咤风云.威震海内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即崛起于此. 燕国最初定都于北京西南 ...

  • '窃珠者'庄季希与商萧寒、国洪起、邱忠保

    '窃珠者'庄季希与商萧寒.国洪起.邱忠保 21世纪经济... 07-11 07:45 大 他深藏幕后十年,从未成为第一大股东,却主宰着福建的沉浮:他连侍三主,神秘港商萧寒.金融大盗国洪起.飞天掌门邱忠 ...

  • 最高的山在心里 -《喜马拉雅天梯》观后感

    攀登珠穆朗玛峰很酷很荣耀,在极端环境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登上8848米的高峰,站在世界之巅,群山伏在脚下,做到全世界99.99993%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可以发朋友圈.写文章,可以领悟人生,可以 ...

  • 江月梨萧锦寒《女将军》

    "迎--!" 京城长街上,骤然传来一道高亢的声响. 女将军 而后白花花的纸钱,洋洋洒洒的从天空飘落. 江月梨一身大红嫁衣站在将军府门前,看着停在自己眼前的黑棺,脸上的笑骤然凝住. ...

  • 李成 | ​ 气象萧疏 寒林平远

    北宋 李成<小寒林图卷> 横披 绢本 浅设色 39.4x71.4厘米 收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赏鉴跋: 卷首乾隆题:小寒林.画心中部上方有乾隆题诗,卷尾有清王铎题跋. <小寒林图卷&g ...

  • 寒烟萧寺迷人静谧的秋色图

    传承技艺    勿忘初心 书画古迹 | 精品国画 | 传统经典 |现代艺术 祁井西 (1901-1944) 又名祁崑 民国时期著名山水画家 擅北宗山水,其中又以青绿山水为精 作品笔法细腻 著意经营,一 ...

  • 十二花田 || 怡心阁 || 醉了吟毫蘸寒砚,萧闲拈韵索枯肠

    醉了吟毫蘸寒砚,萧闲拈韵索枯肠 作者 | 怡心阁  编辑 | 烟雨红尘  七律  听<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一 一宵秋雨一宵风,远去驼铃绕帐篷. 欲向草原催快马,那堪山谷唳孤鸿. 难猜心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