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供销学校
文图 原创
难忘供销学校
昨夜梦回母校——河北供销学校(现河北商贸学校),仿佛又回到那段青葱岁月,一幕幕场景、一声声笑语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过去的点点滴滴清晰地在脑海中再现。
1984年9月,一纸录取通知书拉开了我与供销学校的缘分序幕。没有亲人前呼后拥的相送,我和同县的同学结伴背着行李卷、拎着大包小包搭汽车、乘火车、再转汽车,辗转来到位于省会合作路10号的校园。望着大红的迎新条幅,看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第一次出远门的我们心砰砰跳着,兴奋伴着惶恐。好在有上届老乡学兄学姐的热情接待,领我们办报到手续、熟悉校园环境,带我们换饭票、认宿舍,晚上还特意开了迎新茶话会。
后来才知道,供销学校的老乡会是传统,一届传承一届,让新生倍感大家庭温暖的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新角色、适应新生活。在学校的第一个清晨,从并不踏实的睡梦中早早醒来,望着上铺崭新的床板和四周洁白的墙壁,乡思乡愁瞬间就淹没了双眸。那时候的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多数人从未那么远地离开过家,想家是很自然的事,尤其刚开始的那些时日,多情善感的女生都流过思乡的泪。
爱好文学的我入校不久就参加了文学社团,还有幸成为新创刊的《供销学报》的编辑。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做校报编辑的,不仅集采编写于一身,还负责刻版印刷。那时候都是手工刻版,征集上的稿件经过修改排版,由写字好的同学用铁笔一笔一画刻在蜡纸上,做成油印底版。印刷更是纯手工,用那种半自动的滚式油印机,一张张推下来,不仅累得腰酸胳膊疼,而且两手都沾满黑黑的油墨。后来我们班汇聚了一拨文学爱好者,还发起成立了蒺藜诗社,甚至编印了一期《蒺藜》诗刊。
为了不影响学习,我们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刻版印刷,遇上停电还点着蜡烛挑灯夜战,我虽然字写得不好,推印技术也上不了台面,但每次都陪在同学身边,因此与他们结下很深的友谊。我家的书柜里,至今仍珍藏着几期油印的校报、诗刊,泛黄的纸页虽然很有些破旧,所谓的诗词歌赋现在看起来也十分青涩稚嫩,但于我却是千金难买的瑰宝,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憧憬和理想,记录着我们青春飞扬的足迹。
对文学的爱好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在学校有了些小名气。记得八五届同学毕业时,时任校团委书记的杨淑敏老师把写毕业献词的任务交给我。我当时受宠若惊、诚惶诚恐,搜肠刮肚很是下了些功夫,生怕写得不好有负老师和学长的重托。初稿交给杨老师,他只做了少许改动就通过了,还对我夸奖鼓励了一番,让我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更难忘1985年的9月10日,那可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在饭堂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向老师致辞。第一次站在那么多老师同学面前,我紧张得声音都走了调儿,好不容易完成任务,走下台两腿都在打颤。那一刻,看着老师接受献花时满眼的湿润,感受着师生同贺教师节的喜庆气氛,我为我是个学生而自豪,我为我拥有那么多好老师而骄傲。
运动会是学生时代的盛会之一,为了给学校和班级增光添彩,我们每次都精心准备。首先是统一方队服装,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力求整齐划一、干练飒爽;其次是多方鼓动,充分发挥同学特长,争取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再就是组织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做好后勤服务和新闻报道,让体育精神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我不是校队队员,但每届运动会的赛场上都活跃着我的身影,而且还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最难忘1985年深秋的中专生运动会,几十所学校参加啊,我一个从没参与训练的非运动员,跟众多高手一起参加中长跑比赛。临上场时,老师担心我的身体,告诉我实在撑不住就下来,没想到我不仅跑完全程,而且还得了800米第五、3000米第四。成绩出来,场边的老师、同学冲我竖起大拇指,都夸我好样的,午饭时赵凤英校长还特意让我坐在她身边,对我赞赏有加。
正步踢起来,口号响起来,拉拉队喊起来,运动场上的氛围所激发的斗志和集体荣誉感融进血液里,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我记得那届中专生运动会,供销学校赢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回校路上我们坐在大卡车上,校旗飘飘,歌声嘹亮,引来一路的注目和艳羡。
难忘母校,母校难忘。在母校,我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在母校,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爱情。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过去了三十多个春秋,岁月的风风雨雨沧桑了我们的容颜,却抹不去留在心底的鲜活记忆。祝福您,亲爱的母校,愿您永远年轻,永远乘风破浪、继往开来,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