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面对黛玉的敌意,宝玉的无情,宝钗是怎么化解的?

回复“写作”加入轻松高效写作
《红楼梦》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纷纷杂杂的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纠缠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在这些纠葛和冲突中,有的人变得愤世嫉俗,有的人选择奋力相争,有的人成天郁郁寡欢,也有的人干脆消极避世。
而与所有人都不同的是宝钗,无论对人对事,对待感情还是对待命运,她总是非常理智,善于与一切握手言和,不过分沉溺,也不过于凉薄,在纷乱嘈杂的世界里,活得知性又从容,清醒而有温度。
1
与不喜欢自已的人握手言和
从宝钗初进贾府开始,林黛玉就对她有说不清的敌意,常有“悒郁不忿之意”,对她总是淡淡相对,时不时抓住机会,还会讽刺她几句。
虽有敌意,但黛玉毕竟只是个柔弱纯真的少女,她的敌意并不会给宝钗带来真正的伤害。
而宝钗一家寄居在贾府,贾府地位最高的是贾母,黛玉正是贾母最疼爱、心肝宝贝一般的外孙女。
因此黛玉的敌意,宝钗虽然从一开始就感觉到了,但她却表现得仿佛“浑然不觉”一般,完全不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她还常常主动向黛玉示好,时不时地表现出自已和黛玉非常亲密的样子。
比如第八回,宝、黛在薛姨妈那里吃饭,宝玉的奶妈阻拦宝玉喝酒,被黛玉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宝钗就“忍不住笑着把黛玉的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林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这动作、这语气,哪像是对待一个一直对自己敌意满满的人呢?
再后来,大家行酒令时,黛玉无意中说出《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发觉后,非但没有借机当众给黛玉难堪,而且还把她叫去,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告诉她,这些话不能随便在人前说。
甚至为免黛玉难堪,她还把自己的”小秘密“也告诉黛玉,原来这些“禁书”,宝钗自已也都偷偷背着大人读过,并且曾和黛玉一样,非常喜欢读。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黛玉的关系,解开了黛玉对她的心结,黛玉感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像你前日的话教我”。
对“情敌”黛玉尚且能如此,对其他人,宝钗就更是宽容大度了,到后来,贾府上至贾母、下至丫鬟,人人都喜欢她,一提到她,都说她品格端正、行事大方。
因此,在贾府上下几乎都已认定宝黛配的时候,宝钗却后来居上,凭她的风度与大气,慢慢地征服了所有人。
比如袭人就曾思量过: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以她的性格,自己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而宝姑娘大度、识大体,将来能够容得下自己。
而最疼爱黛玉、曾有心促成宝黛婚姻的贾母,后来也将选择的天平,渐渐偏向了宝钗。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和自已不太投缘的人,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也就直接排斥对方,而是会像宝钗这样,分析利弊,尽量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
善于握手言和的人,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路也能越走越宽。
2
与“爱而不得”的感情握手言和
经常有人说,宝钗心中没有爱,只有心机和算计,我却不这么认为。
书中有一处情节,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宝钗对宝玉的情不自禁:宝玉挨打之后,宝钗给宝玉送去一丸药,嘱咐袭人给他用上。
然后看到宝玉情况好转,她心里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红了脸,低下头来只管弄衣带,那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宝玉,一贯矜持自重、稳重大方的宝钗,又怎么会如此欲言又止、手足无措?
黛玉爱宝玉,爱得任性又敏感,她和宝玉的爱情,其实更像是两个青春期的少年相互陪伴着,一起叛逆、一起开怀,这样的爱当然更符合一个尚未涉世的少年心性。
宝钗的爱,却是理智又隐忍的,她总是劝宝玉,多用功读书、多学习些人情世故,将来好在世上立足。
但这又有什么错呢?宝玉身为一个男儿,本来就该早立志向、刻苦读书,将来凭本事做出一番事业。
不然难道还真的永远沉迷于闺阁,做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的无用之人吗?
《知否》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而宝钗对宝玉的爱,其实也是在为他计深远,比起黛玉之爱,宝钗对宝玉,是一个成熟女子的爱,更理智、更深沉。
如果不是因为爱,那么以宝钗的聪明和情商,她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宝玉说那些“混账话”,平白无故讨人嫌。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宝钗越来越不被宝玉喜欢,
在第36回,宝钗帮袭人绣肚兜时,无意中听到宝玉在梦中喊出“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要木石姻缘 ” 的时候,她不觉怔住了。
能“怔住”,是因为在这之前,宝钗多多少少还对“金玉良缘”心存希望,而宝玉的梦中喊话,犹如当头一棒,让宝钗彻底明白宝玉不可能爱上自己。
后来虽然阴差阳错,宝玉还是娶了宝钗,但是,他人在心不在,依然天天记挂着黛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古往今来,有多少痴情女子因为爱而不得,悲伤难过、自怜自弃,要么痛恨男子负心薄幸,要么就觉得是自己不够好,甚至否定、伤害自己。
但是宝钗却从来不会这样,无论婚前婚后,她虽然一直深爱宝玉,却从来不曾变成“恋爱脑”,爱而不得,对她来说,的确是有点遗憾,却对她几乎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影响。
宝玉对她温柔体贴时,她便也以温柔相对、举案齐眉,宝玉为黛玉伤心难过,她也照样坦然自若,该吃吃该睡睡,既不拈酸吃醋,也不悲戚伤感。
虽然曹雪芹后面的书稿遗失,加之剧情设定四大家族本就大厦将倾,宝钗最终的结局无法考证。
但我们却可以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像宝钗这样,能厘清自己感情、并能与“爱而不得”的痛苦握手言和的聪明女子,完全有能力把握自己人生,比起忧郁多疑、患得患失的黛玉,她更容易收获一份平顺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3
与人生变故、命运的安排握手言和
宝钗看起来是大家闺秀,锦衣玉食,又有母亲和哥哥爱护,但实际上,她的处境和遭遇,并没比黛玉好到哪去。
黛玉虽然母亲早亡,寄人篱下,但她却也因此无牵无挂,在贾府,她有贾母的宠爱、宝玉的呵护,贾府上下并没有慢待于她。
如果她自己心胸开阔一点,与儿时那些伤心回忆和解,不再那么敏感自怜,其实她是完全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小姐的。
而宝钗呢?她原本有着快乐活泼的童年,她曾和黛玉说过,自己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书中亦有交待,宝钗的父亲生前,曾经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可是不幸,酷爱女儿的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宝钗难道不伤心不难过吗?
可是没办法,父亲没了,哥哥不仅不成器,还成天闯祸,家族事务和生意一落千丈,原本只懂得风花雪月、吟诗作对的宝钗,只好逼着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和生意。
宝钗当时也不过十四、五岁,和其他姐妹一样,都还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身不由己,早早就背上了沉重的家族负担,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世俗和残酷。
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也是很悲哀和无奈的,但是宝钗却从来不曾为自己的命运怨天尤人、自怜自艾。
自始至终,她永远都是那么的雍容典雅,待人温和有礼,处事落落大方。
这份从容淡定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宝钗从内心深处,早已经真正地悦纳了这不幸的人生变故。
她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却又并不是完全的听天由命,而是等待时机、蓄势待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霄。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命运的安排与捉弄,有些人一蹶不振,沦为命运的手下败将,有些人激烈抗争,声称要做命运的主人。
而宝钗,却选择坦然面对,与命运握手言和。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种女人,不管嫁给谁都会过得好,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境遇,都有办法让自己过得平稳幸福。
我想,宝钗就是这样的女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她却懂得,与一切不如意的人或事握手言和。
也许,这才是一个女人最深的智慧。
作者:欣然说,汤小小影评书评人物班第14期学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