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具虚名!
洪均生: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知识写出臆解(《王论》),以告学者。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者有人认为我有偏见。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则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是否有当,愿识者鉴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这两句话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显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和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的动作不论大小都在旋转,转半个圈便是 180°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
与对方接触之处,遇线则感到是柔的,遇点则感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才能显示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谁的动作快,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却用的是旋转中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顺呢?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 无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解]这两句讲到时间也因敌而变,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太极拳交手的规律是:“彼不动,已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发着则所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 间地运动。但陈式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的全套慢则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式的动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讲的:“转弯宜慢”。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解]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立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说法。它的基本规律,只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由于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身手乱转之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对方的变化而适当应加的加,应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 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用拳法尤为重要。讲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具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