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乐音在公园里回荡
★旅游地点:无锡运河公园之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
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坐落于运河公园内,沿着小径走进去,大门不是很起眼,但是设计得很有特色。一旁是编钟,古典的美女力拔山兮气盖世,“托”起了博物馆的门楣。
在门口登记了一下姓名和人数,就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了。馆内有点暗,不过等我们的脚步走过去的时候,灯依次亮了起来。原来这些灯都是感应的,因为今天游客稀少,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大厅里的回荡。
“上古遗音”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成就,商周青铜器的繁荣,先后出现了商代编铙和西周钟磬大型礼乐器具,此时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礼乐之邦”的基石。
舞阳骨笛、河姆渡陶埚的出土,让人们更把音乐史往史前推进,中国民族音乐之古老,让人仰望。
鸿山的东周越国贵族土墩墓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瓷仿铜乐器,总数近四百件,不仅是中国年度考古的十大发现之一,也是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呈现出一幅吴越地区宫廷礼乐的壮观画面。有很多种乐器,是我们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
随着青铜时代的终结,钟磬之乐逐渐走向衰落。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又一次发展。尤其是唐朝,随着长安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音乐也得到了更胜往昔的发展。从官方到民间,歌舞伎乐,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展柜里陈列着几件乐器名品,我最爱的是古琴。虽然男子弹奏的很多,但我总觉得古琴是最能彰显女子温婉气质的乐器。十指纤纤拨弄琴弦,一袭纱衣宽袍广袖,飘然欲仙。
到宋元时代,民间的戏曲艺术压倒歌舞伎乐而成为主流,北有杂剧,南有南曲。勾栏院里,市井歌肆,乐声悠悠。音乐,终于不再成为宫廷贵族们的专利。
及至明清,四大声腔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的昆山腔和余姚腔,就是江南的代表声腔。
在音乐历史的海洋里徜徉良久,才拾级前往二楼。楼梯很简洁,但是铁栏杆上很别具匠心地镌刻着民族名曲的名称,让人一级级走来,也仿佛聆听了一曲曲悠扬。
“太湖美韵”是近代太湖流域,主要是无锡的地方民乐的呈现。地处江南的无锡人杰地灵,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誉。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无锡人民创造了众多色彩纷呈的民间音乐。自魏晋时间,江南吴歌就渐行全国。明清以来,无锡民间音乐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戏曲、山歌、说唱、器乐演奏不说享誉中国,但也在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了近现代,无锡的民乐更显昌盛,传承经典,继往开来。当时流行的“江南丝竹”,就是指二胡、琵琶、扬琴、笛、笙等,此外还配有鼓、拍板、木鱼等打击乐器,可以很灵活地组成一支支乐队。
江南吴歌在民歌史中的地位更加不凡,上古有“弹歌”,中古兴“吴声”,近古出“山歌”,无锡民歌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俚语,富有江南风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短数年间在无锡诞生了数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中国音乐考古学先驱刘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等。
华彦钧,无锡人都习惯把他叫做阿炳,他的《二泉映月》响誉世界,曾经有位日本友人还专程赶到无锡阿炳墓,在墓前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泪流满面,让人感动。
这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虽然双目失明,却在民间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仅还原了当时阿炳录制唱片时的场景,还陈列着他早年用过的二胡和琵琶。
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他的故居如今被保存在江阴的人民路上。这位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的音乐家,给我们留下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乐曲。博物馆里陈列着刘氏兄弟故居的模型和刘天华早年使用的二胡。
杨荫浏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多,《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其晚年完成的鸿篇巨著,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王莘,我是在荡口古镇游玩的时候才知道他的,他一生作歌曲三百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歌唱祖国》,热情豪迈,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五十多年来传唱不息。
20世纪的无锡更是“大家云集”,产生了一大批全国著名的音乐表演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中的二胡艺术,在全国已经形成一个高水准的艺术群体,无锡也被称为“二胡之乡”。
走到楼梯口,“因三楼内部调整中,暂时不对外开放。”一张红条,让我们只能望楼却步,原路返回。已经熄灭的灯光,又次第亮了起来,默默地送我们出馆。
自驾游:无锡运河公园之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
9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