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的养成
上个月有事回西安,恰逢上大学的表妹开学。表妹已经上大三了,却依然享受着接送的待遇。那天刚好西安下大雨,在路上打不到的车的表妹给她妈打电话抱怨自己的衰运。没想到我小姨比表妹更着急,急忙在家族群里挨个问谁方便送表妹去学校。
曾经有人给我发一个关于父母之爱的软文,我开玩笑说我还在千里寻亲。软文里的早晚接送、每天早饭、给子女写书信……我一个都没有经历。我从小学开始就是和临近的同学一起上学放学,记忆里几乎不曾在家里吃早饭,跟父亲的聊天几乎都是在酒桌上更别提什么书信了。听起来有些不鸡汤不温暖,但一路走来却十分快乐。
我们这些没有父母接送的孩子总是结伴而行:有个同学的妈妈在幼儿园当老师,我们三五个人把那里当游乐场一样愉快的玩耍;四年级在琪琪家学会了打麻将;小蕊在家里开的“喝吧”,接待我们这些去她家的顾客;大旗的爸爸有一个集邮册,里面有很大很大的邮票;瑞瑞的奶奶的假牙,真实的吓人……
在教育子女方面,我妈和我姨走着出自一个娘胎的相同观念。她们不知道你在外面怎么样,不了解你在学校学了什么交了什么样的朋友。但在家里的一言一行都是要随时纠正的:女孩子在家里不能说“大姨妈”、“嫁人”、“生孩子”之类的话题;吃饭不要吧唧嘴,嘴里有东西不能说话,筷子不能插在碗里;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抖腿晃脚跷二郎腿……
因小失大,不过如此。就像女孩子找男朋友总是看他是不是浪漫,是不是贴心,是不是真的爱她。却忘了看他是不是有担当,是不是成熟懂事。因为教育本身就教了言谈举止,没有教责任担当和外出历练。
而立之年了,依然有困难找爸妈。有朋友了,有有朋友的烦恼要求父母排解;没朋友了,有大把的寂寞时光需要父母填补;换工作也要父母帮忙判断抉择,甚至要年迈的父母出面奔波送礼;生了孩子还要用父母的退休金养孩子……也难怪纽约时报上把中国称为“巨婴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