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清朝乾隆帝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通过两件事高低立判

中国历史发展到18世纪,正值大清国的康乾盛世,长达134年的盛世使得中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巅峰。特别是在“十全老人”乾隆帝统治时期,彻底解决了准噶尔汗国,平定了天山南路,整个新疆并入中国版图,中国的边疆安定了,中国的版图稳定在1320万平方千米。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帝国的荣光里面。

乾隆帝大清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遥远的西方,欧美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生着巨变,而大清国对这一变化却毫不知情。18世纪,英国早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甚至精神面貌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783年,美国宣布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启蒙主义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震荡着欧洲大陆。

在当时的欧洲强国里面,沙皇俄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属于封建君主制国家。即使是从这些较为保守的国家里面挑出一个和同一时期的大清国进行对比,就能看出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这种差距将极大地影响双方的国运和历史的走势。在这里,我们就以普鲁士王国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和大清国的乾隆大帝进行比较,通过两件事来窥一斑而知全豹。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

01无忧宫和磨坊的故事

腓特烈二世是普鲁士国王,1740至1786年在位,被尊称“腓特烈大帝”。有关于他的趣闻轶事很多,最著名的是无忧宫和磨坊的故事。腓特烈大帝性好清静,于是在1745-1747年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样子,在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无忧宫,以躲避柏林的喧嚣。无忧宫落成后,腓特烈欣然入住。

德国无忧宫

然而在宫殿旁边的有一座磨坊,磨坊主认为宫殿与他的“支架式风磨”非常接近,王宫用高墙围绕葡萄园并且种植了许多高大树木,导致他的风车磨坊因为来风减少而无法正常运转。而腓特烈也很讨厌这个磨坊,觉得它影响了行宫的视线,便叫人给磨坊主传话:你的磨坊值多少钱?我买下来了。想不到磨坊主梗着脖子,坚决不卖。于是腓特烈大怒,下令将磨坊拆了。拆房子时,磨坊主袖手旁观,从容说道:“你是皇帝,或许有权力这么做。但德国尚有法律在,我必诉之法庭。”果然将腓特烈告到法院,法官裁决磨坊主胜诉,腓特烈必须将磨坊恢复原状,并赔偿磨坊主损失,腓特烈只得服从。

无忧宫旁边的风车磨坊

这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个版本,从这则故事和历史上的一些史实可以看出腓特烈大帝不愧是一位“开明专制”的君主。在那个年代,人们就意识到,由于法治的存在,任何人包括国王也不能把意志强加在他人头上。公民思想加上铁的纪律,使普鲁士作为一个疆域狭小,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弹丸小国,却在强国环伺中求得生存并且越战越强,最终完成了统一德意志的大业,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普鲁士军队

02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访华

当腓特烈大帝在普鲁士兴办教育、改革兵制、夺取西里西亚、瓜分波兰、“七年战争”与法、俄、奥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已经承平日久。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英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名义是庆贺乾隆皇帝80寿辰,实际上是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在此之前,欧洲人大多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来了解中国的,认为当时的中国还是那个强大富庶、文明昌盛的灯塔之国。可是,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却彻底改变了西方人对大清国的认知。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这种现状与马克波罗记载的遍地都是金砖的情形截然不同,难道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吗?但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赏赐却极为慷慨,使团在北京一共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英国人还发现路上的普通百姓都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大清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

英国人了解到,在大清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大清国富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大清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

在英国使团的船只行驶于中国内河时,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下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每夜都在发生。

马戛尔尼访华

此外,英国人还注意到大清国百姓的两面性,在没有官员的场合,老百姓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老百姓的神情立即变得非常拘谨,这说明了大清国是依靠高压和暴力才逼迫臣民如此驯服的。

随后,英国使团在是否“三拜九叩”的礼仪问题上令乾隆帝龙颜不悦,在后来的通商协商时英国人也没有达到目的,中国继续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而英国使团带来的能代表西方最新科技成果的“贡品”也被乾隆斥为“奇巧淫技”,先进的技术也就此抛之脑后。英国使团这次出使可谓铩羽而归,因此心怀怨恨,可能会在回忆录中说大清国的不好,但我们可以当作是一个参考,从这个侧面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乾隆帝接见英国公使

03结语

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我们了解了乾隆皇帝的另一面,无知、自负、保守、僵化,令人扼腕叹息。就这样,大清国错过了最后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从此埋下了中国日后衰败的种子。对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乾隆皇帝确实难辞其咎。

鸦片战争

当大清国一步步的退出世界历史舞台之时,英国、普鲁士等欧美列强正在大踏步的前进。英国使团也不是一无所获,起码他们刺探清了大清国的虚实。当初马戛尔尼使团中有一位叫小斯当东的随员,年近13岁,连他都能看出来大清国的虚弱。1840年,在英国策划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他已经是英国下议院议员,正是他在下议院竭力鼓舌,力主进行鸦片战争。

最终,近代化的英国军队轻而易举的战胜了由一群臣民组成的落后的大清国军队,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中国由此进入了近代社会。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