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奥:秦始皇的另一功劳(作者 唐尧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自小便知道的格言,大约是位名气很大的人说的。后来又读到许多有名望或不甚有名望的人数落的书的好处,越发觉得书真是一种了不起的东西。待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史实,不禁切齿痛恨,以为定是烧掉了不少好书。又见许多文化人言之凿凿证明“三坟五典”之类,始皇之前尚存,之后便消失了,那语气,惋惜痛恨之情俱见。近年来,书我虽没有读几本,但实践出真知,见识广了,渐渐替始皇帝不平起来。谁说这把火烧得不好!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把火烧得好,一是林则徐虎门硝烟,再就是始皇帝的这把焚书火。

所有焚书者不外两种目的,一是取暖,再则是焚掉书中文字,不欲人知。秦始皇焚书显然属后者。他熔天下兵刃为鼎,再以“焚书”来约束人的思想,真是高明。否则历朝历代何以变着各种花样来学习、效仿呢?由此亦可见始皇对书的功用的重视是决不低于高尔基等人的。这等重视书,重视文化的高人却背上千古骂名,实在是天大的冤汪。

秦始皇所焚之书大约多是“韬略”之类。他以为此类书籍一焚便可万世无忧了。谁知正如古人所言:“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岂止刘项不读书,历来改朝换代的哪一个是读书人!“秀才造反”大约是“不成气候”的代名词吧。据说法国的拿破仑失国被囚禁后曾读到《孙子兵法》,叹道:“早读到此书,恐无今日之败”,我怀疑这是自卑心理下的中国人杜撰的故事,任凭什么哲学原理都不可能推出拿破仑的话有正确之处。而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恰是反证。南朝梁元帝爱书,敌兵临境依然在读而终于亡国,临了放火焚书,问之则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不说“韬略”,便是华佗的医书被吏妇焚了,毛宗岗尚赞其为“达人”呢!可见,书者不过是废纸,于人类历史也罢,人本身也罢并无大的用处,烧便烧了,怎能不顾身份地破口大骂呢?

始皇“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些书不知始皇为何要留下来,大约是留给后人烧吧。至今仍存者,《易》也、《内经》也,而种树的书秦朝以前的从未见过。秦以后再无人明目张胆地焚书了,可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化又剩下什么呢?不过是小女人腰痛留下的叽叽歪歪。

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并未改变历史什么,一切都以“上帝”安排的秩序进行着。

替秦始皇不平倒不是因他无过,实是因他有功。

中国人敏感的书有两种,一类是兵书,一类是天书。兵书使人思反;天书若只论“金丹”、“黄芽”便也罢了,却要么“泄露天机”,要么“蛊惑人心”。此二者为人君所不容。秦火之后,历来有民间私藏兵书、天书者,必招杀身之祸。一把秦火救了多少自以为是的聪明人。《阴符经》传说为周书,其上有“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的句子。该书注者良多,如留侯张良、诸葛孔明之类。此二人也可谓“小人得之”吧,以为天下大势已在指掌之间,最终却不免身为所累。前者与世不争,仅想“辟谷轻身”而不可得;后者辅助提不起的阿斗“死而后已”。战国名士苏秦悬梁刺股,便是为读此书。后虽挂六国相印,结果“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倘始皇焚书时略用些心,后世睿智之士或可免一死。

公然替秦始皇鸣不平的,秦后仅我一人;赞叹“焚行”的,为人主者不在少,只是不如我这般愚,竟说出来了罢。岂不闻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乎。

大洲点评:说秦后只作者一人为焚书叫好,似有些过,文革的评法批儒就是大颂秦始皇此功,更不用说毛泽东有“劝君莫骂秦始皇”的名句了。但作者的耸人听闻之语,确也有根有据,而且立论也大别于那“阶级斗争的眼光”。我钦佩作者的胆与识,也从中深得启发。我思故我在,人云亦云,哪能得人类文化思想的进步。存在总有些道理,秦始皇焚书,至少说也有现实的必要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