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顶级文学大师如是说

卡尔维诺的书,买了全套,断断续续地读,不舍得读完。

卡尔维诺在中国从不为人知到小有市场,少不了作家们的推荐。

作家圈里,王小波、苏童、阿城都是卡尔维诺的粉丝。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写道:“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

王小波不仅在作品里常向卡尔维诺致敬,还坦然地承认自己和卡尔维诺有着很大的差距。

著名的书评人唐诺,也是卡尔维诺的铁粉。还有梁文道曾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北有卡尔维诺,南有博尔赫斯。”要在这两位中选出一位更偏爱的来,还真是一件为难的事。

卡尔维诺 & 博尔赫斯

01.

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卡尔维诺洋洋洒洒地列了14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经典。

首先,经典是值得“重复”的。

“经典往往不是那些他人正在读的书,而是他人正在“重读”的书。”

回想自己重读过的书,确实全是“经典”的类型。《三国演义》十几遍、《西游记》五遍、《水浒传》三遍、《三体》三遍、《明朝那些事儿》三遍、《边荒传说》三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遍、《挪威的森林》两遍……

文学经典类重读的倒不多,但已在计划之中,比如《卡拉玛佐夫兄弟》、《百年孤独》、《万寿寺》等等,都是笃定要重读的书目。

重读经典,完全不会感到“又是这些重复的内容”的枯燥和“这些我知道接下来剧情会怎么变化”的无聊。这是因为——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市面上泛滥的快餐式书籍,通常读过一遍,就会被扔进书堆,不可能有再次翻看的欲望,因为故事是滥情的、道理是媚俗的、事例是搬运的、人物是单薄的。

经典完全处于另外一个面向。故事是极致的、道理是深刻的、事例是真挚的、人物是复杂的。而这些往往在初读时不易被发现。

比如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暗店街》、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初读时往往不明所以,隐约能感受到些什么,又无法言说。直到反复重读时,朦胧的感觉才会渐渐清晰起

02.

其次,经典是指向“无穷”的。

这亦是经典之所以值得重复的原因。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博尔赫斯的短篇集无疑是最佳的例子。《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阿莱夫》……博尔赫斯始终在谈宏大的命题,宇宙、无限、无穷、时间,以及他对这些宏大存在的理解——循环、嵌套、相对性。

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博尔赫斯在拆解这些宏大命题时,用的是一种相当简洁的方式。在卡尔维诺看来,博尔赫斯是一位简洁大师,他能把极其丰富的意念浓缩在只有几页长度篇幅里——“刘慈欣用几百万字的《三体》来描写宇宙,博尔赫斯只有几百字就做到了。”

简洁代表着直指核心本质的准确与精炼,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大片大片联想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博尔赫斯的世界里恣意飞翔,博尔赫斯的文字,不过是偶尔出现的路标罢了。

这无疑是经典的又一个典型特征,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每一次翻开阅读都能让读者进入之前未曾踏足的领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03.

复次,经典是无惧评价的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之初被口诛笔伐,《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类似,因为粗口和被青少年恶意模仿而争议不断。

《洛丽塔》曾被频繁拒稿,被公众舆论攻击;《尤利西斯》、《北回归线》因情色被禁;《日内瓦医生》、《动物庄园》因政治被禁……再如《红与黑》、《金瓶梅》等,都曾被“批评话语的尘云”包裹着,而这些尘云,又都在时代的浪潮里被都抖落得一干二净。

与之类似的,虽然科幻经典《沙丘》和杜拉斯的《情人》在豆瓣上只有8分左右,《废都》甚至只有7.5分,但这些属于特定时代的评分并不会影响它们经典的地位。

经典是跨越时代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的作品——哪怕它与时代格格不入,而时代的声音正占据主导地位,经典仍能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在历史中被保留,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成为时代的主流。

与之相反的,是畅销书榜上的非经典类书籍。比如大冰、张嘉佳们的鸡汤故事、《小时代》的凡尔赛文学,它们可以在特定的时代收获不错的销量和不小的粉丝群,可当时间席卷而过时,它们都会被抹去,只有痕迹会被保留,且必然不是以价值的形式被保留。

04.

再来,经典是充满意外的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比如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们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寂寞的贵族夫人因为丈夫的不举而出轨,决想不到它在探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话题上是多么深入。

比如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以为这本书讲的是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却定然无法想象它所营造的氛围有多么凄厉、残酷,同时有着多么巨大的情感张力。

再比如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我们以为这是一本描写炫酷的银河太空战争的科幻小说,然后会意外地读到心理史学、偶然和必然、自由意志、机器人三定律等等宏大的命题。

与事前的想象相比,经典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因此,卡尔维诺强烈地建议我们,一定要读第一手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和评论。

05.

最后,经典是潜移默化的。

许多教人如何读书的书,都会告诉读者们,阅读一本书之前,要想好目的是什么。

这个方法对于致用类、工具类的书是可行的,但对于经典,并不适用。因为我们并不能想象,阅读经典之后,自己将会获得什么。

经典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经典有一种特殊的效力,即它本身的内容会被忘记,却会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比如阅读《双城记》,或许我们会忘记法国大革命的悲剧,忘记女主最后和谁在一起,但卡顿的爱的牺牲,或许会在哪一天激起我们内心奉献的冲动。

比如阅读《白鹿原》,或许我们会忘记白家和鹿家几位角色各自的命运,但白嘉轩的不妥协和朱先生的“白鹿原精神”,会潜伏到我们的意识里,再慢慢孵化成我们个人的意志。

即使什么记忆都不存在,经典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是谁,和我们目前所达到的位置。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感到无法理解时,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当阅读之后不仅觉得不知所云,还气愤地跑到豆瓣上去打出一星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不仅无知,而且傲慢。

等到有一天,当我们再次捧起经典,被前所未有的感动击中时,经典又会告诉我们——恭喜,你和过去不一样了。

06.

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长文之后,卡尔维诺又用了36篇文章,点评了31位经典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卡尔维诺的书评,不常用学院派的术语,也不和文学批评家一般毒舌,既能感受到他的博学,又不会感觉他在掉书袋炫技。

从《奥德赛》到《疯狂的奥兰多》,从司汤达到托尔斯泰,卡尔维诺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顶级文学大师私人的阅读志趣,和他所能敏锐地挖掘出的其他伟大作家们的闪亮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