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终于不用伺候婆家5口人了,也无需看人脸色过日子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一
一个女人离婚后发的两条朋友圈:
第一条:“离婚了,终于不用伺候婆家5口人了,也无需看人脸色过日子了。”
第二条:“我突然才发现,女人心态越好,活得越轻松。”
这两条朋友圈间隔了两个月,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跟她的婚姻有关。
她在刚离婚时发的那条朋友圈,是对之前婚姻生活的概括,大抵如她所说,她在婆家“伺候”着四个老人和她老公,抛开她跟婆家人的关系不说,单就她在做这些事时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心态,就足够将她累垮。
女人心细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重,就像《红楼梦》中尤氏对儿媳秦可卿的评价:“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可她心细又心重,不管听见个什么话,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她的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这种表面上有说有笑,看起来心胸宽广,内心却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思虑万千的人,身体容易垮是其一,其二是精神容易崩溃,长期患得患失,很有可能出现“瓦伦达效应”。
二
“瓦伦达效应”又称“瓦伦达心态”,指的是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得名于美国著名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
73岁的瓦伦达准备最后走一次钢索作为告别演出,结果却失足从高空跌落。结合他妻子的回忆和心理学家的分析,认为瓦伦达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太在意最后一次表演,因为太想成功了,以至于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
所谓“越在意就越容易失去”,讲的就是这种问题。尤其是关乎比赛和演讲之类当众要做的事,太想成功,又害怕失败,一直患得患失,难免会出问题,而且问题往往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
比如《我在他乡挺好的》当中乔夕辰和林睿比赛那段,她太想赢过前男友,以至于患得患失,失眠,少睡,即便精心准备了方案,却还是在上台讲解的时候出了问题。
这种状态下的“压力”,不属于“压力就是动力”的良性压力,而属于不良压力。
诚如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博士所说:“良性压力给人以动力,能使人愉快并有效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则会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进而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三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女人,瓦伦达以及乔夕辰的压力,都属于不良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人精神涣散,大脑被胡思乱想占据,会暂时摧毁我们平日里养成的“熟能生巧”的“无意识反应能力”。
或许你也因为这样的不良压力有过这样的反应:走在人多的场合,越想气定神闲,越紧张,结果导致连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要停下来思考;领导站在你身后看你打字,你越是想好好表现,双手越是不听使唤,感觉自己突然不会盲打了,总是按错键盘然后反复删除;上台演讲的时候,很怕观众不喜欢,很想赢得掌声,结果忘了要说什么,于是吞吞吐吐。
前面那个女人后来之所以说“心态越好,活得越轻松”,就是因为她发现自己之前在婆家时的心态很糟糕,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总是盯着婆家人的脸色,看他们是否开心,结果因为思维迟钝,动作迟缓,频频出错,差点崩溃。
有的人天生没心没肺,这样的人不把压力当回事,不知压力为何物,不会受“瓦伦达效应”的影响。
有的人通过平时的训练,拥有很好的心态,能够分清良性压力和不良压力,懂得自我调整,也不会受“瓦伦达效应”的影响。
而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人,尤其是心细又心重的人,最容易受“瓦伦达效应”所影响。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反观自己是哪一种人,从而做好应对的准备。
四
心细又心重的人,跟遗传无关,跟性格也无关,只跟自己一点一滴养成的习惯以及生活样式有关。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从家庭影像中确定了“统觉表”,也就是认知体系,之后如果不对认知体系形成的细节根源做调整,基本上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看穿一个人的一生。
刚接触这种理论的人或许会觉得有点扯,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童年时期受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影响最大,但凡一个人重视的某个人心细又心重,他就也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想要破除这种问题,就需要先认识到这个问题。
虽然说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体系很难,但如果不着手试着去改变,就永远不会改变。当然,我们也没必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心细又心重,总是因为任何事患得患失,就试着让自己换一种心态去对待,不要太想成功,也不要太在意失败,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应该去重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