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人未识,专家一瞧不得了,一个柱础价值百万,这个村子究竟有多少秘密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优惠

村子简介

在浮山县城南12公里处,龙角山西北,有一个名叫东陈的古村落。该村与庆唐观隔沟相望,古为出入县境的通道,素有“东南重镇”之称。全村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古村落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现在居住着160余户人家,有800余口人。该村虽面积不大,却人杰地灵,物阜财丰,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众多的古老建筑。东陈村的民居和公共设施,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迄今已有600余年。就现存的文物古建来看,从秦汉时期的堡子(或叫烽火台),到明清时期的官商大院,从补风水的古塔、阁楼到庙宇、牌坊等遍布全村,使东陈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东陈于明清时期在朝中高官名仕迭出,人物荟萃;京都巨商大贾集聚,生意十分兴隆,向来官商并举,经济富裕,高门大院鳞次栉比,文物古建随处可见,向有“上了东陈坡就是银子窝”和“上了东陈坡秀才官员多”的美誉。

村名来源篇

东陈村是个历史古村,据专家考证,早在西汉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浮山村名录》载:东陈村以地理方位和姓氏而得名。昔时该村陈、朱、丰三姓并居,以陈姓为主户,由此按陈姓命名。

李家大院

通往东陈村的路只有一条,新修的柏油路,弯弯曲曲沿着山势一直到村里。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高大、古朴、精致。从牌坊的碑刻可以看出是旌表奉直大夫李兴通妻王氏的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牌坊建造的精致,保存也很好,建筑风格也具特色,8米高的牌坊从上到下无一砖一木,全部以青石构建,三门四柱,五额六拱,刻石为瓦,雕石为栋,四柱及横额镌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楹联。横额第一层为“圣旨”石匾,匾下两层分别有“纯孝流芳”“苦节维风”题字。其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美,堪称牌楼建筑精品。

明初,李姓第一代先祖李仲良由山西阳城县河头村迁入东陈,此后李家人丁大发,高官迭出,成为村里的望族。到后来,东陈村李姓人家占全村总户数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了村里唯一的大户人家。为祭祀方便,清乾隆年间,在村中东街和南街的交汇处,修建了一座李氏宗祠。

东陈村有160多户人家,村民多半姓李,同宗同族。李家宗祠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大门三间,三门四柱,大门侧两只石狮雄居左右,东西两侧墙壁镶嵌有砖雕的《松鹤图》和《松鹿图》,是难得的砖雕艺术精品。

入宗祠大门,有甬道直通正堂。堂前的12扇雕花软门很是奇特,如十二扇雕花屏风,可开可合,可推可拉,推则将正堂敞为观礼大厅,合则分为三间,门上十二幅美轮美奂的《花鸟图》堪称艺术精品。

原本东陈村名不见经传,但是在2006年全国第二届抢救古村落研讨会上,李家大院一炮而红。专家们在观赏和调研之后,发现李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和精美雕刻实在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有一处柱础价值近百万元。李家虽已是残墙断檐,但它独特的魅力依然令人折服。在李家大院行走,如同进入艺术的殿堂,艺术作品比比皆是。

李家历史

原本东陈村名不见经传,但是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古村抢救大会上李家大院一炮而红。专家们在观赏和调研之后,发现李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和精美雕刻实在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有一处柱础价值近百万元。李家虽已是残墙断檐,但它独特的魅力依然令人折服。在李家大院行走,如同进入艺术的殿堂,艺术作品比比皆是。

据明代陈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李仲良时为中宪大夫,由山西阳城县河头村迁入本村。后来李姓家族人丁兴旺,成为本村的大户人家。

明朝初年,李家第一代先祖李仲良落户东陈村。到了李家第三代,便有人在朝中做官。从明洪武年间到清光绪年间,李家共走出进士2人,举人2人,贡士、贡生24人,生元、广生、武生等113人,共计141人。他们遍布各州府县,联系紧密。于是,李氏族人利用官场之便,涉足商场。有盐商,有专营布匹的,有经营日杂百货的,还有在各地开大酒楼的。到了李维纪这一代,李家的经商之路走向鼎盛。

明清时期,李家的生意便涉足京城,丝绸、布匹、盐油、饭店等字号已遍布京城。“天福聚”“万升号”“吉昌号”“都一处”等七十多家字号至今还有后裔在京。“都一处”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乾隆十七年腊月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归来,人困马乏,正好路遇小巷深处的烧麦馆,便就餐于此。香浓可口的烧麦让乾隆大为赞赏,赐名“都一处”,从此小饭馆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到解放后,东陈村的李会盛还曾任“都一处”副经理。

李氏族人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位高名显之后,就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示饮水思源,光宗耀祖。经过十几代人的修建,到清朝中叶,李家大院已颇具规模。鼎盛时期,共有50余座大院,建筑面积是现存规模的10倍。为了保佑李家永远昌盛,他们还大举修建庙宇。在李家院落四周,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观音庙、文昌庙有十多处,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自此,东陈李家建筑群落完全形成。

官商辉煌,财力集聚,大兴土木,使东陈村声名大振,及至皇室贵胄也格外关注于此。圣旨,我国古代帝王权利的展示和象征。东陈村仅李以全家就珍藏着5卷。可惜的是,浮山解放初,这5卷圣旨被人拿走,至今下落不明。

清朝末年,李家开始走向没落。这些风格独特的明清古院落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砖雕格言也在提醒着老房子的后人、福庇着后人。

《李氏宗祖省亲图》,是描写李氏家族达贵省亲的影画,长四米,宽两米,图中人物达数千人,场面之宏大不亚于《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规模。影画个个生动逼真,其画技之娴熟,线条之流畅,是作品中不可多得珍品。1975年8月16日,《李氏宗祖省亲图》影画被盗,有人在香港曾见到此画,身价已达数百万元。与《李氏宗祖省亲图》一起被盗的,还有十几幅李氏先祖的影画。

解放后,由于这些古建筑年久失修,这些房屋被拆几十座,由此成为李家大院最大遗憾。

结语

近年来,浮山县一直致力于东陈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多次聘请古建、园林专家进行勘察评估,编制修复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东陈村的修缮将会越来越完善,东陈村也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宾客的到来!

(0)

相关推荐

  • 【李忠厚的故事】/ 吴雪城

    李忠厚的故事 吴学成 李家村的东边是一条水库,长年累月的从东绕到村子南头.水库里有鲫鱼.鲤鱼.鲢鱼,有一些村里人以打渔为生.连绵起伏的凤凰山,坐落在李家村的北面.站在山顶全村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尽收眼 ...

  • 襄城县四大家族之余家余庄村

    襄城县有四大家族,王洛耿家,汾陈盛家,十里铺余家和湛北宋家.大家好,我是许昌大帅,今天介绍十里铺的余庄村. 余庄建村于明朝景泰年间,余氏先祖余鑑1450年由浙江绍兴府到襄城县任典吏一职,典吏虽然是不入 ...

  • 九连池李氏后裔访鹤壁寺湾村、大胡村、安阳天喜镇村同宗记

    2020年9月6日,九连池李氏李真后裔,林州市李太福(73岁).李智发(70岁).李刚毅(31岁),辉县市李建新.李天会.李新生.李长全,分别从两地驾车依次寻访了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寺湾村.鹿楼乡大胡村 ...

  • 永州古建---祁阳龙溪村李家大院

    一.位置 图1 龙溪李家大院位置(源于百度地图) 李家大院位于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龙溪村因从李家大院背后的象牙山流下来的小溪而得名),在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1500米处,交通便捷. 二.现状 李家 ...

  • 王爱琴 | 孝义大孝堡村:一条没有争议的“六尺巷”

    往期回顾  ·  任丙雄 | 念亲恩 ·  孝义木偶戏<天女散花>亮相央视 作者:王爱琴 六尺巷又名"仁义巷",孝义有这样的说法,明朝嘉靖兵部尚书霍冀一封"千 ...

  • 藏在深山人未识——张庄镇“凤栖桐花”景区游

    藏在深山人未识——张庄镇“凤栖桐花”景区游

  • 藏在深山人未识——邹城市张庄镇猪嘴石村探访

    藏在深山人未识——邹城市张庄镇猪嘴石村探访

  •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江新村——更乐镇美丽乡村之江新村

    江新,并不是一个姓江名新的女孩子. 它是更乐镇张家庄村东,满市口村后的一个小山村, 被一座山严严实实地堵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原名叫"没口村"(书面写作木口), 1982年才改成江新 ...

  • (启书有益)果西名胜七宝寺,藏在深山人未识——详尽导航版

    果西名胜七宝寺 1.风景秀丽的七宝寺 七宝寺位于西(充).南(充).蓬(溪)三县交界处的七宝寺镇的藏珠山上.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形似半岛. 民间传说,七宝寺是因此山周围有六座山堡而得名(如算上藏珠山则 ...

  • 围美古韶城 | 韶关那些美的古村古楼,藏在深山人未识~

    青山环抱,落日映红, 在小院里石板凳上,聊聊家常, 走进它,你会发现那里不仅是空气清晰. 更多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道不尽的故事-- ▼ 始兴古围楼系列之三十一: 1 田心廖屋围 位于始兴县罗坝镇田心村 ...

  • 谁家冰雪俏佳人,藏在深山人未识-- 峪道河西沟寻冰瀑

    序言 当我在今冬第一眼见到冰瀑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圣洁,一种依恋,一种前生似曾相识的缘份,似乎此生一直在等待的相思,是年轻时候懵懂青涩的一缕情思,是少年时候梦中翩翩起舞的心仪女子,是魂牵梦绕踏遍千 ...

  • 【客家风情】团龙围——藏在深山人未识

    团龙围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青山碧水间. 赣南客家围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赣南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各类客家围屋有600多座,定南县有200余座,其中龙塘镇忠诚村的团龙围以&q ...

  • 团龙围——藏在深山人未识

    △团龙围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青山碧水间. 赣南客家围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赣南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各类客家围屋有600多座,定南县有200余座,其中龙塘镇忠诚村的团龙围以& ...

  • 口岸雕花楼——藏在深闺人未识

    江苏的古雕花楼有两处,一在苏州太湖之畔的东山,再一个就在泰州长江之滨的高港,一南一北,形同姐妹,都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东山雕花楼为不少游人所熟悉,今年有幸去了两处雕花楼,而泰州口岸雕花楼的精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