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大研帖》超清版
公告:为减轻服务器成本压力,现本站提供国展资料U盘与打书法资料印服务。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 ||||
需要国展U盘点这里 | 需要书法资料印服务点这里 |
作为一名顶级的书法家
对笔墨纸砚的追求是无极限的
比如蔡襄,砚台“发烧友”
唐询,资深砚台“玩家”
他俩也因为砚台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
蔡襄参加仁宗皇帝的私人party
仁宗赐给他一块
罕见的“李廷邽”墨
唐询也是好墨之人
见到有这种宝物
就选了一方大砚台
一个茶台、一块李廷珪墨
想着跟蔡襄置换
于是蔡襄写下了这封信
▼
蔡襄《大研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邽,若用商于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
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这就是蔡襄的传世名帖
《大研帖》
蔡襄先是夸赞了
大砚台与茶台
东西是好
“李廷珪”换“李廷邽”
还是当面再聊吧
......
(不知道唐询是不是想
拿块抹布扔到蔡襄脸上......)
《大研帖》局部
▼
英宗治平元年,53岁的蔡襄在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任。润五月二十一日,蔡襄在书房里给朋友唐询(字彦猷),写了一封回信: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意思是说,(我这)大砚台,一尺有余,太美了,韵致极好,不同一般。我这书房啊,于是就有了光彩。(你的)花盆也是上等的,感谢你的深厚情谊。用美玉来交换城池,用商于之地六里就可以了,(哪里需要十五座城池)。其实是赵国难舍和氏璧,还没有决定想要去换,更需要面议啊。
注:研,通“砚”。繇,通“由”。繇是,意为于是、从此。荷者,承受恩惠也。
化用完璧归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舍不得用自己的砚台来换好友的花盆。
此书颜真卿味颇浓,兼参褚遂良笔意,自成一体。风格清新、刚毅、端庄且浑厚。字里横间流露出一种沉稳,一种静气。呈君子状,温润如玉,沉稳而不失灵动。从手札来往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沉稳、静气的蔡襄,一个含蓄中庸的蔡襄。
其实这一年蔡襄的仕途很不顺。
1063年,蔡襄办理仁宗陵园修建及其丧葬等项事宜,殚精竭虑,深受朝廷好评,当年八月,就任三司使。升任三司使,是蔡襄一生最高的官,官阶三品,却享受一、二品的待遇。三司使,是中央三大权利人物之一。好景不长,治平元年(1064年)三月,英宗开始诘难三司工作,首先是诏令三司还钱,其次是盘查主管三司修造案的权户部副使张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英宗之意在于蔡襄。英宗对蔡襄心生疑窦的原因,其实是宫中散布的一个传闻,说什么蔡襄曾经反对立英宗为皇太子。这其实是无稽之谈,而是由内宫争斗引发的。一直到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令蔡襄一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出知杭州。这一年间,是蔡襄处境很艰难的一年。
1064年闰五月某日,蔡襄作《甲辰闰月初伏快雨凉风昼眠初觉庭前小栏花木》,诗云:
闰夏天地热焰烘,崇朝快雨随清风。
昼轩梦觉开前栊,画栏花草意气雄。
侧枕遥问数异同,如子微物烦化工。
盍各言尔之所从,繁葩富艳生未红。
枯条大蕊千万重,修幹点缀赤日中。
蠲去忧忿谁与功,采摘烹煮祛烦胸。
秋霜钜实垂如瓮,横柯远引交加丛。
叶抽绿剑端黄茸,直立开拂泉货通。
叠绕翠羽翻虬龙,误入畦町非余公。
助涤渴肺思匪躬,物物自名词不穷。
愿当我意乃汝容,负汝不饮惭衰翁。
通过写景,抒发作者烦闷心情。从“蠲去忧忿谁与功,采摘烹煮祛烦胸。”可见一斑。这才是真实蔡襄,也有喜怒哀乐和无奈。
临蔡公的字越久,对蔡公的为人越了解。他为人心正,光明磊落;他为官行正,清明廉洁;他为文笔正,刚正不阿;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心系天下,忠于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