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三十一(怎样避免“两面派”)

三十一、怎样避免“两面派”

小心眼小心理小智力小谋略小伎俩,说到底,本质就是用一个现象掩盖另一个现象,不过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这些,再加上虚荣炫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贼喊捉贼倒打一耙气急败坏狗急跳墙等,说通俗一点,就是耍“两面派”。

实际上,从内涵和内涵的提炼来讲,什么时候摆脱了“两面派”,什么时候人就有了内涵,什么时候知道怎样防止犯“两面派”,什么时候也就懂得了内涵的提炼,这就是提炼具有进步效应的结果,反过来说,有进步就一定有所懂得提炼。

从根本上说,人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从当初变为直立行走,再到懂得遮体的简单认识,为了人与人的群居这一人类基本属性,为了永远避免忘本,而更需要懂得修养,更需要懂得只有修养才是人的根本性质。

必须承认,从今天的认识看,人有修养才是人,不然与其它动物就毫无区别。是修养让人才有了人的内涵,因而各种修养才带来了人的内涵的全部,并且修养总是在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中的,这就是提炼,也是进步,故这一切就成了每一个人应有的自知和良知。

要避免“两面派”,根子上还是要看自知和良知的有无。没有自知和良知,就如同信马由缰动物世界里的散漫成长,除了仅仅懂得趋利避害,就是注定了的随歪就倒,于是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不虚浮,就必将导致围绕自身需要,或出于虚荣苟且,或出于自私自利,而不得不一会一个面孔。

这提示了,也解释了,正在学诗写诗的人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想干美好之事,一边又因防不住麻木不仁、翻脸不认人等种种极端表现,而总是学不会、写不好的现象。

实际情形是,如果没有高等动物姿态,脱离不了动物性的局限,仅仅满足于直立行走和穿衣戴帽阶段,那么即使书读五车,因不能消化,不能贡献于美好人性,写出来的东西哪怕再貌似有美的技巧,也是表面知识所为,不是真正活生生的人所为,终是扭曲的,就永远没有用伪装取代不伪装的可能。

因此,要避免“两面派”,还是得从有基本的自知和良知这样的修养开始,坚持人诗合一,不屑随波逐流,不犯小聪明,首先就不能一听说这些,便立马反感,直接把自己送入了狭隘而没有出息的死胡同。

所谓“自知”,用理论讲,是从知识到修养,既能够分辨各种不合理主客观因素,又能够不受影响的良好自我意识,用白话讲,就是随时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该怎么做,这显然来不得任何自恃和任性。

所谓“良知”,就是在自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于各方面知行的,包括我你他在内的,“人”是谁,来自哪里,到哪里去,怎么去,相关是非曲直怎样。

自知和良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可来自知识,却永远指人的实际修养,如果仅仅把自知和良知学成了知识,则还是文而不化的,仍意味揣着明白装糊涂地让这些东西不老实。

换个角度说,自知和良知总是“三观”的反映,总与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关,都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也就不能从简单主观出发来武断裁决,而是谨慎合理客观地,甚至痛苦地坚定选择,然后才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养成的常识与相应品行。

比如,一般应有的常识,像扬长避短,不做不该做的事,既不搞羡慕嫉妒恨,也不搞拉大旗作虎皮,就未尝不是很好的自知和良知。

把这个常识联 系到写诗就是,修养尚不够时,尽量去写花鸟虫鱼,而且就写简单的美丑,千万不要借此寓意或抒怀,也不要改论人生大事,或妄言历史和社会,不然就会发生要么取向上的错误,要么创作上的露馅,露出扭扭捏捏“两面派”的不美。

这也提示了,写诗什么时候写感性诗好些,什么时候才有资格写议论诗,实际提示的是写诗的本领和把握素材的能力有什么联系,写诗总是跟着作者的修养和认识进步而进步的,这方面仅靠摆弄知识和技巧永远没有出路。

不难理解,“两面派”到了写诗,就是“两层皮”现象,实际就可看成背书得来的“文而不化”。这种情形不仅让知识化成不了人的修养,反而让人在原来的幼稚,乃至蒙昧、愚昧的层次上,来奴用知识。

奴用知识,就是被知识所利用,这与正常情况下把知识当做促进进步的工具,是背道而驰的,等于让知识还在原有层次,除了挪了个地方,则完全不懂知识通过修养总是指向大智慧,离了修养,知识便不能及时消化,甚至无法消化,就一定不老实,当然就成了“小智慧”,也就是小聪明,其实是不智慧。

这也可以反过来推。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怕从小往大反推着来看,一反推,什么都会露馅。为什么很多人害怕“上纲上线”?无不是因为存在认识达不到,思想感情就有觉悟不到的地方,于是就做不到,而越做不到,便越害怕别人指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