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清明 健脾补肾
2019年4月5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初一)9点51分,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清明是太阳直射点北上越过赤道后的第一个节气。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作为时序标志的节气,早在汉代就有明确记载。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将此节气命名为「清明」,确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从时令养生的角度看,首先,清明与春分均在「二之气」中,所处的时空气候因素与春分相比无根本变化,但是却有节气的差别。太阳位于黄经15~30度之间,阳气上升速度加快,地面的浊气随之而去,呈现出一派「上清下明」的景象。
其次,己亥年的清明处在「春行冬令」的气候中,阳光充足时可以缓解气候的寒凉,一旦阳光偏弱或者夜里无有阳光,气候便回归于己亥年二之气「春行冬令」的本相,表现为白天气温上升,夜里气温下降;晴空气温上升,阴天气温下降。
「上清下明」可以使人们享受清洁的空气。但是,昼夜温差和阴晴温差加大,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肝胃不和。
这一阶段的饮食起居,除了参考《己亥春分 春行冬令》之外,建议参考以下意见:
己亥年土运不及,人的脾胃偏弱。一些脾胃偏虚的人应该吃热食,喝温水或者热水,多吃面食,小麦性平,比水稻微温。
吃性凉的蔬菜,可以适当加姜或辣椒;喝热果汁后可以饮姜茶。避免饮食后出现腹胀,使寒凉伤脾胃形成肠胃运行呆滞之痞证。
一旦出现痞证的腹胀,应马上健脾和胃,消除不适。否则,肝气会乘虚而盛,引起另外失衡。
己亥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少阴经包括「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但是主政的是一年的气候之中最冷的「太阳寒水」。此间时空阴寒太过,身心偏虚寒者易背酸腰疼,常感心中不暖,甚者「心凉」;而肾阳不足之人,命门火不旺,火不化土,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甚者脚踝浮肿等。
春天肾不旺,一年是空忙。针对上述「倒春寒」带来的诸多不适,凡是心有凉意,或者腰酸疼者,可以在巳时、申时和酉时,根据不适的程度,适度饮食温补肾阳。
土运不足之年,木气偏盛。进入春分,客气「太阳寒水」当令,水生木使人的肝气更盛。当下的梗证、脑溢血、皮肤过敏等,与肝气过盛而疏泄不利有一定的关系。下列不适往往与肝的疏泄不利有关:
头懵木讷
头懵脑袋不透气,语速偏迟;左侧偏紧,右侧相对轻松。这是生发盛于疏泄所致。
左脸不适
左半边脸部不适,如眼、鼻、嘴角、左牙等胀痛瘙痒。这是肝气疏泄不畅,导致局部肌肉紧张所致。
心烦气躁
郁郁不乐,遇事极易忿忿不平,甚至妄行。这是肝气久盛不泄,化为郁火,灼炽心房,神识迷乱所致。
皮疹痒痛
面部、背部、腹部、四肢等处出现皮疹,痒痛难忍。这是肝盛郁热,毒火从二便疏泄不利,气血将其推到皮肤表层所致。
肝盛气秘
肝气炽盛,木克土太过,疏泄不利约束了肠胃的蠕动能力,使大便难下。
清明后,以上诸多肝气热盛的失衡在血热之人可能更加严重。所以,近期随时饮食疏肝十分重要。在午正之后以酸味、苦味饮食疏泄收敛为宜;如果后背烦热,应适当饮食滋阴。
此外,还应注意防范肝的「乘证」。其特点是脾气太虚时,肝气乘虚而盛,多发生在先天脾胃偏弱的人身上。健脾之后,人体诸多「肝盛」引起的不适可能缓解。
草木向上发芽、人的阳气生發至头部,都是春季万物阳气向上发散的表现。所谓「人法自然」。清明之后外出,阳光之下不戴帽子,利于阳气上行,发散郁气。春风与头相应,风燥湿气,令人头脑清醒。若在阳光下捂头,郁气不散,容易头懵。衣服穿着也应宽松,使气血流通无阻。
如果阴天或者傍晚外出,应该戴帽,衣服扎紧,系好扣子,防止寒随凉风由颈而入头中。
现在距离立夏尚有月余,注意温补肾阳,健脾和胃,平抑肝气,会利益四季。
———— / END / ————
文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