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活43岁的王献之,为何能与其父齐名?书法不与人同,才有价值

王献之只活了四十三岁。这个年龄作为物理时间而言,确实有些短促。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并不受英年早逝的影响,依然在千载书史高手之林中,被后世尊为四贤之一,与举世公认的杰出书家钟繇、张芝及其父羲之齐名可见。

可见,个人的艺术精神与作品是否长寿,与他的生物年龄、政治地位等,没有关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能够在苛评时代的品藻中胜出,一位骨鲠,一位清峻,足见他们非凡的魅力。

王献之天性沉静寡言,带有门阀子弟矜持和倨傲的缺点,可能还有因为艺术早慧而睥睨他人的心理优越感。有记载说王献之为中书令,少而标迈,不循常贯,为一时风流之冠。这些性格特征,对他的艺术创造应该会有明显的影响。

“少而标迈,不循常贯”,这八个字,完全在他的书写观点与实践中体现了出来。

比如为了劝父改体,十五六岁的少年,反复申言:“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古法局而执,法既不定,世贵变通。”这样的见识高度与气魄,后世恐怕只有颜真卿、杨凝式、苏轼、黄庭坚这类超一流创造性人物差可近之。

他不仅想要说服老父变法改进,而且给出了具体路径的建议——“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稿行之间,最能极草纵之致,与往法也大不一样,开破体之先声,这无疑是深刻的见地,而绝非年少浅薄之论。

劝说的效果不明显,他就自己坚定地探索下去,丝毫不为世人的评论所动摇。后世史家总结他的成就,说改变制度,别创新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行草兴合,若孤峰四绝,迥出天外。运笔如火箸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品,八分入能品。

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可贵与高度。谢安以长辈习惯的口吻问他与羲之的高下,文献记载了他的两种回答,“固当不同”“固当胜”。“固”字有“当然”的意味,可见献之强烈的自我意识。

说“不同”,是比较客气的回答己,仅仅表明自与父亲当然不一样;说“当胜”就是非常自信,甚至有意挑衅世论了,针对世人的贬抑,他随即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复——“外人哪得知”。

专业领域的事情,一般眼光的人或者外行的人们怎么能够真正了解啊?王献之的回答体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尊严,余音绕梁,纵贯古今。

以王羲之当时的成就与影响,直接模仿即可获得明显的利益。众多粉丝中,有位摹学精妙者留下了名字,因为他仿作的上表受到皇帝的认可,也几乎骗过王羲之本人的眼睛,羲之因此感叹说小人几欲乱真。

相对而言,自家子孙因为常常现场观摩,更易受到影响而逼肖其体。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有五人学书颇有时名,皆得家范。有史家总结说,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中,只有年最幼的王献之后来居上,因得其源,超越诸位兄长及众多高仿书手,以有别于内擫的外拓连属之法,而与其父并肩。

可见,天分之外这里还有个取法的路径高低问题。依样抄袭体貌韵势,是相对简单的,就像今天,照搬一家一派风格很容易入国展,而各种模仿获奖体也容易跟着获奖一样。但是最终,有出息的道路是什么呢?

王献之给出的答案很明显,得其源改其体,异其貌变其法。

(0)

相关推荐